没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平日里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喝酒,可一旦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就忍不住借酒浇愁,可喝过后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中。如果哪天酒喝得高了,又滔滔不绝地多说了几句,酒醒后他就会大骂自己没出息,好几天都情绪低落。
对此,周围的朋友包括我,都很难理解。偶尔喝点酒,一两次喝得多了,也是常有的事,至于这么折磨自己吗?后来,我无意中听说,原来他的父亲多年来都有酗酒的习惯,喝多了就会在家里喋喋不休,或者跟母亲吵架,从他记事时起,这一幕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父亲酒后的不完美形象,也烙在了他心里。所以,他打心眼里认定:喝酒不是好事,喝醉酒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而他无法摆脱酒精的诱惑,就是知错犯错。每次他都说,以后再也不能喝酒了。可实际上,他仍然在重复着“借酒浇愁”的日子。
对于他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明白。直到后来,看到研究美国戒酒协会的第一人科兹写的“人不能背叛自己”,我才恍然大悟。科兹提到,以前酒徒们戒酒难于上青天,不管是吃药还是心理咨询,或是求助宗教,都无法让他们彻底告别酒坛。然而,美国戒酒协会却创造了奇迹,不用药物,不用心理咨询,不通过宗教,只是让酒徒们聚会,讲自己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就让他们重获了新生。酒徒们在聚会上,经常会说这样两句台词——
我是一个酒鬼,我不完美,我承认自己对酒精毫无办法,我很无能很无助,我需要帮助。
你不完美,我不完美,他不完美,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不过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戒酒协会就是用这样的办法,让很多酒徒告别了酒精。它的独特之处,就是让酒徒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放弃头脑中那个虚幻的自我,重获心灵上的自由。
我联想到自己的老友,他之所以那么纠结和痛苦,也是因为脑海中有一个自我的幻象,这个幻象是完美的,是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是可以抗拒酒精的诱惑的,是与自己不完美的父亲不一样的。然而,现实又如何呢?当他遇到挫折时,选择了借酒浇愁,这个真实的自己跟他想象中的完美自我有着巨大的落差,这个落差撕裂了他的心灵,让他痛不欲生。换句话说,正是对完美自我的追寻,才让他掉进了烦恼的陷阱。
事实上,多数人对自己内心的阴影都会感到恐惧,这个阴影包括许多层面:恐惧、贪婪、丑陋、胆怯、自私、脆弱、控制欲……总之,所有那些存在于我们身上,而我们又极力掩饰、压抑和否认的特质,都属于阴影的范畴。
尽管我们不愿意正面面对,但这些特质不会因为我们的否认而消失,只会在潜意识中藏起来,悄悄地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当我们偶然接触到这些阴影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逃避,想与之划清界限。然而,当我们的注意力稍微松懈一点,它们就会从潜意识里冒出来。为了压抑它们,我们要付出巨大的精力,而这种付出毫无意义。
相比逃避、否认和压抑,承认和接纳更有实际的效用。这种接纳,建立在平静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特质上,既不刻意彰显,也不刻意隐藏。我们可以将那些瑕疵和缺陷视为整体的一部分,用善意和宽容来看待。当我们对某件事物感到恐惧和不自信时,不必假装“不怕”,而应该坦然地面对这一现实并对自己说:“我心里有点担心,不过没关系。”
有人说过:人性之中那些丑陋的、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甚至是罪恶的东西,就深深地植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甩不脱它,也杀不死它,因为,那就是我们的一部分。但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糟糕的,并不是人性中这些丑陋的东西,而是我们对丑陋的不接纳,是我们在不接纳的同时,又没有办法根除它。当我们承认了不完美是常态,接纳了那个有缺陷的自己,心里就不会再有拧巴的感觉了。
当我们又开始为某些阴影纠结时,试着在心里默念:“你不完美,我不完美,他不完美,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不过没关系。”只有接纳了内心的阴影,我们才能够得到它的馈赠,这就是荣格说的“金子总是隐藏在暗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