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还得出风头》是什么意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适时还得出风头

社会需要一定量的人出风头

出风头不完全是坏事

不要太怕出风头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庸”,有关不要“出风头”的民间俗语很多,如“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20世纪80年代,有位国内知名的作家曾写过一部中篇小说,名字已记不得了。小说中谈及一个老农,一生本无多大本事,只因凡事遵奉“不在人前,亦不落人后”的信条,因而其祖孙三代竟躲过了从民国初年到“文化大革命”的无数祸患。其故事情节虽已因时隔久远记忆依稀,但其所要昭示之主题则至今仍铭刻脑海。

其实,世间需要大量好出“风头”之人以举“出风头”之事。比如做官,那是需要做几件事才能混得起走的。古今中外受“攻击”“嘲讽”之官,不少都被人用“尸位素餐”形容,喻其不为民办事,民间俗语为“占着茅坑不拉屎”。而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则为万民称道、上峰嘉奖、流芳百世。但在为官一任中,因自身素质、能力所困,迫于环境、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又有几个能做出如李冰父子之变水患为千古之益之事?所以不少执政的组织或个人都喜欢做几件永远正确,经得起“检验”,可以摆上“花架子”的大事。这既是上司的要求,也是个人升迁的需要。但也须知,“花架子”也非轻易可为,没有几分创意,没有一番苦思冥想,没有几个人响应,“轰动”效应从何而来?何以上取上司喜悦,下令百姓称道?所以古今为官的,没有几个不是好出风头之人、好举风头之事的。按“适者生存”“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法则,“出风头”亦不失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前奏曲,为跻身官场之更高层次所急需。

出风头常常可以为自己播名声。如在官场,“出风头”可以为上司了解直至信任并达目标。“出风头”可获得“政绩”,而一旦获得“政绩”,也就获得了被“提拔”“高升”的理由。世间诸事,从古到今,大同小异,“循规蹈矩”是其中一条重要法则,许多人一生碌碌无为,告老还乡时被视为平庸之辈,“无颜见江东父老”,就是没有努力去出一番“风头”。而一旦去研究、实践并做出彩头,必有一番虽不一定“摸得着”但至少“看得见”的“佳绩”,特别在传媒发达的时代,一旦有人“出风头”,必定是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名。一夜之间,自己也许就从无人闻问之人,变成百姓“公认”的天下奇才。到那时候,也因出风头而带来的“平步青云”,有权在握,利用手中的权力及在民众中的“威信”做出一番造福父老乡亲的实事,实现入官场之初衷,亦不失为大好事。也许会因悟出“手段是无所谓的,关键是结果”这个道理,从此再不会有为当初“出风头”感到自责的心理。反之,反对出风头、怕出风头、看不起出风头、也不出风头,何以赢得“名声政声”,使“万民瞩目”?更何以体现自己超乎别人之上的“才能”?这时候,自己纵有天大的本事,在别人眼里也至多是“眼高手低,痴人说梦”。终其一生,盖棺论定,可能就得个为上司所怒、为同僚所轻、为部属所憎、为百姓不容的结局,成为江渚渔樵的谈资而已。

“出风头”可锻炼自身能力。别以为“出风头”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在世上熟谙此道者甚众的情况下,没有“两下子”其实是不敢去“出风头”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