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兵如子的王庆平
王庆平是一位中共党员,上海警备区司令部通信站副政治教导员。他曾先后参加了APEC会议、军事演习和卫星发射等几十次重大通信保障任务,两次荣立三等功,共青团上海市委授予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
王庆平在生死关头临危不惧、舍身救人的行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他在平日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一个集中表现,是一种工作惯性。王庆平舍己救人的壮举,虽是在短短3.7秒间发生的,但他那充满爱心、敢于牺牲奉献的道德风范,却贯穿了他整整18年的军旅生涯。
王庆平在生死瞬间所做的抉择,正是他多年来忠诚爱党、真诚爱兵的缩影。部队的首长和战友都这样评价王庆平:“他爱战士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对待战友比亲人还要亲许多。他的家是部队,战友们就是他最亲的人。”
在整个警备区,王庆平爱兵如子是出了名的,每提起他,战友们就永远忘不了他那标志性的微笑和讲不完的故事。战友们说:“他既是我们的兄长,又是严父慈母……回顾一下他平日所做的点点滴滴,透过那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清晰地凸现了他那视事业重如山、爱战士深似海的高大身影!只要和他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心里都不怕。”
2003年底,王庆平在新兵连当连长,一连三个月都没回家,整天就与新兵战士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当时的新兵班班长刘青回忆说:“那年我们刚入伍,又都是女孩子,特别想家。”
“一天深夜,我去哨位站岗,看到连长房间还亮着灯,走近一看,发现连长正在电脑上为每一位女兵战士‘修饰’数码相机拍下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准备洗好后,让战士们寄回家的。连长说:‘我要把你们修改得漂亮一些、英武一些,让你们的家长看了高兴。’”
王庆平的办公桌旁有一张很不起眼的小方凳,通信部的大部分战士都曾经坐过。在这张方凳上,他多次和战士谈心交流,帮助引导。战士小黄调到连队后,一时适应不了紧张的工作生活,整个人变得焦躁不安,行为极其反常。
就是在这张凳子上,王庆平听了她长达5个多小时的“倾诉”。虽然小黄说话唠唠叨叨,颠三倒四,不着边际,但王庆平却一点都不嫌烦,一边认真听她讲,还一边耐心地进行疏导,慢慢地,小黄的情绪就稳定了下来。
此后,小黄便常常找他谈心、聊天,他也乐得奉陪,久而久之,小黄的心结慢慢地打开了,她振作了起来,专心投入到工作中,后来还被评为了“优秀士兵”。
在这张凳子上,上海警备区通信站三连指导员张彤霞也有过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
一次,新战士小赵在用硫酸刷洗卫生间的时候,不小心灼伤了腿,王庆平马上把张彤霞叫了过去,批评她说:“你怎么这么粗心呢,带兵人考虑问题要周到,像这样危险的事让新战士去干要交代细致。”
如今,提到这件事,张彤霞就说:“我当时真有坐不住的感觉,脸上火辣辣的,这让我终生难忘。王副教导员牺牲后,战友们把这张方凳擦得一尘不染,大家多么想再坐一坐,听一听王副教导员那亲切的唠叨声。”
紧接着,张彤霞还说:“王副教导员满心窝里都是兵情兵事。他多次担任新兵连连长,每次他都把新兵的床铺垫得厚厚的,让新兵睡得暖暖的;新兵第一次上夜哨,他不仅自己陪岗,还要求班长、排长陪。”
“新兵睡的是上下铺,他担心睡上铺的战士从床上掉下来,晚上要求他们给床铺拉上背包带,并亲自示范;夜间查铺查哨,他怕影响战士休息,就穿上软底鞋,给手电筒蒙上一块布,使光线柔和些;宿舍楼后面有一座公墓,为了不让女战士夜里害怕,他专门买来暖色调的纸贴在窗户上。”
每当战士遇到困难时,王庆平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退伍战士舒磊珍藏着一份特殊的“清单”,这份两页纸的清单,记录了王庆平对一个战士的深切关爱。
2000年11月的一天晚上,舒磊外出时被一辆违章行驶的汽车撞伤,王庆平知道后,就冒雨赶了过去,将舒磊送进了医院进行抢救。在舒磊住院治疗的一个多月里,王庆平常常去探望她,一边了解情况,一边着手帮她办理理赔的事情。
为此,王庆平找肇事单位,走访交警部门,请来律师进行咨询,将理赔事项一笔笔列了出来。当他将理赔协议和2万元赔款送到舒磊父母手中时,舒磊的父母特别感动地说:“有你这样的好领导,我们当家长的一百个放心!”
后来,舒磊说:“我出车祸那天,王副教导员的孩子乐乐正在医院输液,他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却整整守护了我一夜,他把我们战士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重啊!”
2001年底,连队来了两名新战士,是回族人,王庆平立刻意识到了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的重要性。第一顿饭,他就交代炊事班专门做几个菜,并要求:以后只要吃猪肉,就得单独为她俩做菜。
其中一位名叫李敏的回族女战士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她与另外一名战士进入饭堂后,很快就出来的,王庆平看到后,马上找来了司务长了解情况。原来是炊事班调换了人员,忘记了加菜的事。
接着,王庆平就亲自下厨为她俩做了鸡蛋面,最后还嘱咐司务长以后更换人员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交接工作。王庆平牺牲后,李敏两次都专门请假回上海悼念他,“他既是我们的兄长,又是严父慈母……如今我还很多次夜里梦到他对我微笑!”
2004年春节前夕,领导考虑到王庆平的爱人刚刚转业到其他地方工作,家里剩下了刚满5岁的孩子和卧病在床的岳母,便劝他回家过个团圆年,但却被他拒绝了。
三连分队长葛春华回忆说,当天晚上,她替新兵站岗,王庆平来看望她,并当场表扬了她吃苦在前的行为。她还说:“王副教表扬了我,我心里很温暖,可我知道,我们的王副教当干部13年来,已经有13个年头没和家人一起过年了。”说这话时,葛春华泪水夺眶而出。
一直以来,王庆平都将服务战士、当战士的向导作为自己的追求,对战士,他倾注了深厚的同志情、战友爱。在他担任指导员、连长的时候,在一本《教训录》中记录了自己带兵过程中的失败和教训,在《知兵日记》中记载了每个战士的性格、爱好、思想状况和家庭情况。
当时,王庆平离家仅有几分钟的路程,但他却经常几天不回家,总是与战士们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处处留心着战士的细微变化,谁身体不适,谁情绪不佳,谁行为异常……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王庆平爱兵爱得非常深、非常久远。他常常会鼓励战士学习成才,为战士制定一些学习计划。他曾在日记中写道:“爱兵要爱到根本处,带兵要带上成才路。我们当干部的既要帮战士在军营建功,还要考虑他们的长远发展。”
他也常和战士们说:“我们驻守在大上海,不能成为上海人才高地的‘矮子’。”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满足战士成才需求,王庆平总是会刻苦学习,从而提高自己。
王庆平特别重视引导战士立身做人、成长成才。为此,他主动联系驻地街道居委会,在街道图书馆设立了“双拥书架”,并借助地方师资力量,在通信站成立了电脑培训中心,与战士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攻关。
在他的带动下,连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复原的战士们都拿到了计算机初级以上证书和办公自动化证书,绝大部分战士在退伍后也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爱,只有用爱去点燃。生活总是这样:别人在自己心中有多重,自己就会在别人心中有多重。付出真心和爱心的,人们总是会记住他。
王庆平爱兵如子,是战友们公认的“事业迷”。大家都佩服他精力旺盛,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并称他为“铁人一号”“动力火车”。王庆平是一个勇于进取的人,在学习上,他勤奋刻苦,善于钻研,工作上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在他的事业征程中,没有顶峰,只有高峰。
十八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是: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能拼争到第一决不拿第二,做事业就要追去完美。
当干部十几年中,王庆平换了好几个岗位,不管哪个岗位,他都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使命而辛勤工作,常常会加班加点熬通宵。每逢节假日,他也会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跟战士们在一起。
在通信站,王庆平任二连指导员,当年,连队就被警备区评为了“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任三连连长时,连队三年都被评为“先进连队”,并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荣立三等功;他曾经组织研究开发的“我爱背号码”软件,也被警备区评为了科技练兵成果一等奖。
1997年8月,王庆平被调到通信站二连当指导员。当时,二连技术职务等级高的干部有很多,有的达到团级,有的老兵年龄比他大、军龄比他长,但连队作风纪律松散,少数干部都缺乏进取精神,连队已经连续6年都没被评上先进。
王庆平一上任,就首先从干部的模范作用抓起,从自己做起。每次出操,他都是第一个到场,晚上总是最后一个熄灯;连队训练,他也坚持和战士一起练、一起考;执行重大任务时,他总是冲在第一线,连续几个晚上都没合眼。
王庆平在管理上总是非常大胆,对战士们严格要求。他说:“带兵先带‘气’,就是要把部队带得‘嗷嗷叫’。”每当他听到连队唱歌软绵绵,就会说:“军歌就是战歌,要唱出气势,唱出力量,不会唱还不会喊吗?”
听到值班员吹的哨音有气无力,就会说:“你吹的哨音像蛐蛐叫,部队的哨声是命令,能吹出战斗力,吹出军人的阳刚之气!”边说还边从口袋掏出哨子做示范。
王庆平为让战士们向“南京路上好八连”看齐,常带他们去参观好八连,并将好八连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连队的生活、工作中。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连队终于被警备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科技练兵先进单位”,被党支部评为“先进党支部”。
1999年的夏天,上海地区发洪水,王庆平扔下正要临产的妻子,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上级分配的任务,带领全连战士们参加了通信保障。不料,设备出现了故障,为了保障指挥畅通,王庆平就立刻组织进行无线通信联络,由于雨天路滑,在他冲向无线电台车的时候,重重地摔在了楼梯口。
即便如此,王庆平依然没有去医院,而是一直坚持战斗在通信保障第一线。直到抗洪结束,他肋部疼得厉害,才去医院做了检查。检查后,医生发现左侧第十根肋骨已经骨折,“这么多天你是怎么熬过来的,就是铁打的人也受不了!”
然而,在骨折的情况下,王庆平却能忍着疼痛,连续18天都坚持在抗洪一线,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他不是铁人,但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有着把党和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满腔意志。
王庆平常说:“青年人既要有建设保卫祖国的责任,又要有奉献爱心的义务,既要追求幸福,更要播撒幸福,大家都来当一个博爱的小人物,就能撑起社会爱的大家庭。”
一直以来,王庆平都视驻地群众为亲人,满腔热情地关爱每一个群众,回报社会,最终赢得了上海人民由衷的爱戴,被誉为“新时代的活雷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