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的价值:人生不该浪费在常态之中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季羡林:谈人生的价值:人生不该浪费在常态之中

人生不该浪费在常态之中

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言,佛教观念认为:尘世间,不外乎人的“诸行”。

“行”是一切生灭现象和流变过程,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所以人生可称为“无常之行”。

季羡林先生说,人生活于世上,不会有永恒的幸福,也不会有永远的苦难。万事万物,终归于灭,终归于空。那么,在无常的观念中,我们又该如何肯定人生的价值呢?佛陀有言:“人生世间皆由缘起。”每一种存在,都不是偶然的,一切皆依因果之缘而起。因此,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生活的常态,而表现在非常态上,能让自己摆脱常态的困扰,就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不要在常态生活中失去价值

根据季羡林先生的观察,对世上大多数人来说,人生都浪费在常态之中,随波逐流,既无意义也无价值。这些人不曾考虑哲学问题,当偶尔走运时,手里拿着大把的钞票,逛遍美食城,耍点儿权术,弄点儿聪明,甚至一直活在飞扬跋扈、浑浑噩噩的状态之中。而那些不走运的人,他们或是穷困潦倒,或是自暴自弃,总在怨天尤人。他们的眼睛只盯着那些生活优越的人,看着别人幸福快乐,自己整日为衣食而忧,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他们从不思考自己生存的意义,更不仔细琢磨自己擅长什么,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终日忙碌,困于名利的缰绳枷锁之中,昏沉了一辈子,并不知道为何活着。

如果一个人安于常态,随大流,不思考,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那么这样的一生很难存在价值和意义。季老一生勤于读书写作,在许多方面都摆脱了常态生活的束缚,很少随大流做事。他热爱读书,喜欢思考和写作,从不人云亦云。他将头脑中的学识和思想运于笔下,帮助了后学晚辈,启发了千万读者。从年轻到年老,他的读书、写作、思考从未停息过,为了避免世俗生活的打扰,他养成了早上四点起床写作的习惯,他说:“这时候我可以连续三个小时读书写作,不必担心有电话叫我去开会。”

如今许多大学生荒废光阴青春,上课睡大觉,逃课玩游戏,季羡林先生看到这样的现象,不由得感叹此类人的年轻毫无价值。将来他们进入工作岗位,也很容易流入世俗的奔忙当中,忙时抱怨丛生,闲时家长里短,娱乐游戏,吃喝闲逛,从不反思,无所事事,度过毫无意义的中年时代。大半生都是这样度过,指望老年时能思考人生,就更是天方夜谭。

季老也常自称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有时难免浑噩度日,这说明在很多时候,自己并不比别人高一等。但他又说道:“我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思考过自己的人生,摆脱常态生活中的忧虑,跳出常态的圈子和困扰,就会做出一点与众不同的事情,人生价值也就创造出来了。

人生价值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季羡林先生说,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每代人都有自己特有的任务,若说人生有价值,其价值就体现在这里。革命战争时期,人的价值是抛头颅洒热血来建立新的国家,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但是在和平时期,有些人习惯了浑浑噩噩过日子,很少思考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更缺少为世界创造价值的责任感,总以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都是大人物该实现的,普通人就应该吃喝拉撒睡,衣食无忧,有点存款,一辈子就算活得有价值了。

但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人类该有的,因为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的最高享受,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鸡豚狗彘也都共有。一个人跟一只猪或者一条狗的区别在哪里?就在于人有梦想,懂得思考和计划,有精神力量,能创造出真善美的活动,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如果没有这些,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繁育后代,那与动物并无本质区别。

人类所追求的东西,或为温饱,或为德行,或为理想,或为责任,正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人生价值的体现在于对个人潜能的挖掘,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因为人类最上乘的能力是精神力量,是可以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人类的心灵可以享受到真善美三种价值。

季老认为,学问、文学、艺术、哲学、道德都是人类心灵创造的上乘产物,可以在真善美方面达到最高境界,人们在其中能够享受到幸福的体验,从而看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而,我们的生活是否丰富,是否有价值,可以从心灵或精神方面的努力来看。一个人倘若只知道衣食温饱,从不反省,从不思考,从不追求真善美的创造和享受,那么他就谈不上有人生价值,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

当今社会,众多人被“物质的舒适”观念所迷惑,大家都争着去拜“财神”,这种“财神”的物质追求也就笼罩了一切,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牢记,真正的人生价值表现在非常态上。当我们摆脱了生活常态的束缚,积极思考人生,实践人生,给自己确定一生的使命,寻求终身理想,也就找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