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绘画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绘画论》

狄德罗著。前五章发表于1766年,全文出版于1795年。内容丰富,说理透彻,比较全面地反映作者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在《绘画论》中,这种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主要观点上:

一、尊重现实,忠于自然,强调艺术表现的真实性。书的开篇便申明作者“对于绘画的古怪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是来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的。他以一个幼年失明的妇女和一个驼背的男人为例,来说明“摹仿得愈完善,愈能符合各种原因,我们就会愈觉得满意。”因为任何形式,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都有它们内在的因果关系,都存在所以美好、所以丑恶的原因。那个失明的妇女,眼珠下陷,眼皮把眉毛拉下来,双颊略微耸上去一点,上唇略翘,甚至颈部、肩部、喉咙都受到影响,整个面部出现了变形。那个驼背的男子,整个肢体呈现一种奇形怪状,显出受压抑的痛苦的神情。这一切都是自然本身应该具有的样子,只要画家“能够觉察到这些畸形中间自有一种隐秘的联系和一切必然的配合”,就能真实地表现自然的关系,得到欣赏者的认可。

从强调艺术真实的现实的观点出发,狄德罗对门类画家和历史画家进行了比较。他把摹仿静物的人称作门类画家,把摹仿生物的人称作历史画家,他对当时历史画家的批评是“杜撰的东西很多,真实的东西很少”;而对门类画家则是“杜撰的东西很少,真实的东西很多。”狄德罗的真实论不是对自然的抄袭,他认为门类画家虽然面前既有实物可供参验,但因为他们缺少想象、诗感,缺少精细的研究和观察,因此缺少“更严格的摹仿”。而历史画家则凭主观想象的多,因此缺乏历史的真实。总之,真实不是单纯的摹仿,也不是随意的杜撰,作到真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样, 《绘画论》中关于真实的论述比起古希腊学者们的论述就深刻得多。

二、强调艺术形象性的特点,重视事物个性化的特征。《绘画论》中说: “世界的每一部分,每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每一个省;每一个省的每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每一家;每一家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时刻,都有它的像貌,它的表情。”艺术要精细地刻画这些表情,因为它是“情感的形象”。情感虽然是心灵的东西,但“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这和我国古代“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说法是一致的。不仅如此,表情也因环境、时代而异,因人而异, “在社会里,每一阶层的公民都有它的特性和表情,手艺人,贵族,平民,文人,教士,法官,军人等等。”绘画就是要描绘出各种各样的性情和容貌。当然这种描绘决不仅仅是酷肖形似,而是要依据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来进行补充,表现在创作心理上,便是发挥主体的想象。去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如果一部作品所产生的效果还不及一份报纸,那“原因是这些人缺乏想象,也缺乏妙想”,因此他们也表达不出任何伟大而有力的思想。狄德罗从欧洲绘画的审美实践的经验,充分肯定了想象的作用。

三、描述了审美心理过程。首先,作者指出,审美判断取决于经验。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教堂圆屋顶设计的图样,是以一条弧线作为最有支承力的线。米开朗基罗为什么有这样设想呢?是他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得来的,是他从生活中获得了最初的形象,然后经过诗意的拓展而成。狄德罗在自然与艺术家之间的互为影响方面,抓到了最本质的东西。从这一基点出发,欣赏能力的获得,也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也就是在欣赏艺术时,能迅速抓住美好的东西并且为之所感动。经验是创作和欣赏的先决条件。其次就是主体的感受力, “感受推到极致,可以使人失却明辨之智”,这是只有感受而无理性参与的结果。因此,审美判断时理智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理智”时常纠正感情的过于匆促的判断,而重予审定。”这样才使得有些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获得应有的评价。

《绘画论》还对美的客观性特征,真善美的关系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