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杜甫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杜甫

字子美,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在抒发个人情怀的同时,紧密结合时事,抨击统治者们的荒淫腐朽,反对藩镇割据,对人民非常同情。他的作品境界开阔,思想感情深厚,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展现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成熟的阶段。他的诗众体兼备,风格鲜明,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创作语言精练、 形象生动,成为后人的学习楷模。杜甫用乐府体自制新题以咏时事,开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先河。

杜甫的一生都在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中度过,对于当时的政治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人民深重苦难,有切身的体验。这是形成杜甫进步的美学观的基础。他的美学思想表现在《戏为六绝句》及一些诗作中。在杜甫的文艺思想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形神”的论述。唐代的绘画、书法等艺术都高度发展,它们的成就, 尤其是在“传神”方面的表现为人称道。张九龄的“意得神传,笔精形似”,李白的“笔精妙入神”等即是。杜甫既强调了绘画、书法的“形似”,又赞扬了“神传”。他赞美绘画的“形似”, “粉墨形似间”,他更赞美绘画的“神传”, “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 “韩干画马,毫端有神”, “将军画马盖有神”。并说“书贵瘦硬方通神”。初唐时,多数作家们较普遍地重视“形似”。到杜甫的时期,当时的作家们实际上普遍认识到神似比形似更重要,更强调传神。这是一个更高级的认识。杜甫本人的许多优秀名篇都是传神入化的。

杜甫美学思想的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古与今继承与革新的问题。“不薄今人爱古人”,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别裁伪体”是杜甫对于前代遗产的总态度和出发点。杜甫所说的“伪体”即是齐、梁遗风。杜甫为了使文学能够发挥作用,很推崇风雅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在此十分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美刺”和“讽谏”的作用。“不薄今人爱古人”,杜甫主张对古与今要同等对待,对前代文学遗产要广泛继承,因为“转依多师是汝师”。它包括“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孟云卿)论文更不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包括“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当然,转依多师的前提仍是别裁伪体,继承传统是为了创新,也就是“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创造出适应于自己时代需要的作品。杜甫的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创作动力则是“忧黎元”,对人民深切的同情,体恤人民、关心人民的苦难,使他成为人民的代言人。这是杜甫现实主义的核心。

另外,杜甫对一些作家的评价也颇为精当,富有参考价值。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实事求是,很有针对性。评价陈子昂是“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评价李白是“白也无敌,飘然思不群”,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评价庾信和鲍照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针对当时“轻薄为文哂未休”的情况,较多地谈到继承借鉴对于创作的作用。这是他“才力”的重要来源。当然他并不是不重视生活经验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诗风的转变,动情的原因,都来自生活。他自己能够创作出一些卓越的作品,根本上说是与他经历了那个动乱时代,感受到种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接触到下层的劳动人民,有极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分不开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