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童心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童心说

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所谓“童心”即真心,即人的真情实感。 “夫童心者,真心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在资本主义萌芽,学术思想界和文学艺术界追求个性自由、崇尚真实情感的明代,李贽的童心说在这股浪漫洪流中具有反封建、追求思想解放的强烈倾向。他推崇发自内心的一片赤子之心,歌颂绝假纯真的人类真实情感,反对一切虚伪和假话,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只有表现童心、发自童心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 “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真人都失,便谈不上什么文学了。

从童心说出发,李贽对封建经籍、程朱理学以至全部“道理闻见”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他认为:读书识礼不是培养人的童心而是使人失却童心,成为假人。“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当一个人失去童心后,则人为假人,话为假话,文为假文,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李贽认为封建思想文化以至人类所有知识都不是有益于童心的培养而是扼杀了童心,因而发出“六经、 《语》、 《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的振聋发聩的呼喊。

既然童心是一切真正的文学的标志, 自然评价文学的标准也就只能是作品的真实情感。一切表现人的真情实感的作品就是真文学,否则就是假文学,伪文学。这样,“宗经、征圣、明道”的传统标准被推倒了,古圣贤的作品未必永远伟大,更不能束缚今人的手脚。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都有自己的文学。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由文学本质观引出文学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以及美在日常生活的反贵族的美学思想。与此相适应,李贽认为在文学的体裁上也不存在什么既定的上下贵贱之别,“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作者批判了传统的对通俗文学的轻视,而对《水浒》、《西厢》、 《琵琶记》等却进行了大胆的肯定。

李贽的文学观带有极大的反封建的冲击力和个性解放的鼓动性,对于适应新的时代潮流,革新文学观念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汤显祖、金圣叹等都深受李贽的影响。但李贽在反对封建经典的同时,流露出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则是他的偏激和片面之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