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海疑云》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59 彩色片(宽银幕) 136分钟
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欧内斯特·莱曼 摄影:罗伯特·伯克斯 主要演员:卡里·格兰特(饰罗杰·桑希尔) 伊娃·玛丽·圣特(饰伊芙·肯德尔) 詹姆斯·梅森(饰菲利普·范达姆)
本片获1959年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银壳奖
【剧情简介】
纽约曼哈顿广告公司总经理罗杰·桑希尔在饭店宴请客户。他想给母亲拍电报,便招唤侍者。恰巧此时侍者正代人传叫卡普兰先生,他走近桑希尔,得悉其意后伸手示意门外可拍电报。桑希尔起身刚走到门边便被两壮汉拦住,两人掏枪请他走一遭。正是这两人让侍者寻叫卡普兰的,他们阴差阳错地把桑希尔当成卡普兰,押着他上了汽车。汽车开进峡谷湾的“汤森宅邸”,尽管桑希尔一再声辩他不是卡普兰,主人却咬定他很会做戏,并指称他有诸多化名,他们对此了如指掌。如他以卡普兰的名义先后在匹兹堡等地租过旅馆,目前他住在纽约的普拉札饭店,两天后将住进芝加哥的东方大酒店,因此他最好还是主动招供。桑希尔有口难辩,只好表示绝不合作,于是被硬灌了一瓶酒,旋即又被架上汽车,任他在崎岖的海滨山间公路急驶。桑希尔晕晕乎乎地驾着汽车,差点冲入大海,随后又数次几乎撞上迎面驶来的车辆。一辆警车因他超速而紧追不舍,最后桑希尔躲让行人不及,撞在路边一辆汽车的后部。桑希尔因酒后开车被带上法庭,两位警探随其到汤森宅邸调查。汤森夫人对他昨晚醉后驾车深表不安,对警探的提问也作了合情合理的回答,一切迹象表明桑希尔确属酒后开车,他所谓的绑架看来只是酒后谵语。桑希尔得知汤森在联合国工作,便到联合国大厦找他。然而真汤森站在眼前他却不认识,正当汤森表明在此开会已一星期未归,且夫人已去世多年时,一把匕首突然插进他的后背,他颓然倒在桑希尔的怀里死去。桑希尔惊愕地拔出匕首,周围的人惶恐地躲避他,他猛然意识到自己已被当成凶手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的无辜,他被迫逃离现场。
现在桑希尔要躲避假汤森和警方的双重追击,他必须找到真卡普兰以洗刷自己。此时美国情报局也为假卡普兰的冒现伤透脑筋,原来他们在范达姆间谍组织内派有卧底眼线以截获载有机密核情报的微缩胶卷,为保护内线安全他们虚构了卡普兰,不想范达姆把卡普兰变成了真人。为不暴露眼线,他们只好听凭自然。桑希尔决定去芝加哥找卡普兰。在火车上,神秘的美艳少妇伊芙·肯德尔帮他躲过了警察的搜捕。她把他藏在包厢里,情意绵绵地表示她相信桑希尔的无辜,并愿帮他找卡普兰。然而背地里她又写条给另一包厢的“汤森”——范达姆,请示如何行动。翌日,车抵芝加哥,桑希尔巧扮搬运工混出车站。伊芙通过电话与“卡普兰”约好午后3时半与桑希尔在41号公路草原站会面。桑希尔乘长途车抵达约定点,这时骄阳当空,一望无垠的旷野上渺无人迹。桑希尔空候良久,卡普兰踪影全无。一架喷洒农药的双翼飞机猛然向桑希尔俯冲下来,擦地而过,逼使他倒地躲避。飞机调转机头再次俯冲,还伴以机枪扫射。公路上驶来一辆油罐车,桑希尔忙去拦车,罐车嘎然急停,他被迫倒卧车底。尾随而至的飞机来不及躲让,轰然一声撞在罐车上,顿时燃烧起来。桑希尔钻出车底,拼命奔逃,油罐在身后猛然爆炸。两辆汽车停在路边,车上的人下来围观,桑希尔趁机溜上一辆车,向芝加哥驰去。他来到东方大酒店,方知卡普兰已结账离去。无意间他瞥见伊芙的背影消失在电梯里,便从服务台查到了她的房间号。伊芙对桑希尔的到来颇感意外,他不无揶揄地表示要寸步不离地跟随她。电话铃响了,伊芙在拍纸簿上写了点什么,随手塞进提包。她让桑希尔洗澡, 自己却拿起包离开饭店。桑希尔从拍纸簿上留下的笔印弄清了伊芙的去向。他来到古董拍卖厅,发现伊芙与假汤森在一起,便径直走向前,与追杀他的主谋者唇枪舌剑地争辩起来,力图弄清对方的身份与意图。拍卖商举起一尊古塑像,假汤森叫价700美元买下了它,从唱名中桑希尔方知对手叫范达姆。桑希尔决定去警察局讲明真相,但所有出口都有特务把守,于是他机敏地在拍卖厅乱叫价,把维持秩序的保安员打倒在地,终于招来警察把他带走。
情报局的“教授”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切,他让警察把桑希尔带到机场,在那里把情况和盘托出,要求桑希尔合作。桑希尔愤懑地予以拒绝,但当他得知伊芙就是情报局的内线并由于他的莽撞行为而处于被暴露的危险中时,又改变了初衷。他随“教授”飞到南达科他州的拉皮德城,电话约范达姆在拉什莫山总统石雕纪念公园的餐厅里面谈。席间他表示已知悉他们今晚的行动计划,他可以不声张,但范达姆必须交出那个“小娼妇”。伊芙对“卡普兰”的纠缠忍无可忍,当着范达姆的面对其连开数枪并迅即逃走,从而消除了范达姆对她的怀疑。桑希尔在被送往医院途中与伊芙在一片树林里会面,两人一往情深地絮谈着。当他得知是夜伊芙将与范达姆一起飞离美国时,爱情激起的嫉妒与担忧使他不顾一切要破坏这一计划。天黑后他摸到范达姆的老巢——拉什莫山巅的一座别墅,在那里他窥见范达姆的助手伦纳德正向其演示伊芙如何用假子弹枪击桑希尔,范达姆决定在飞机上除掉伊芙。桑希尔还发现微缩胶卷就藏在那座古塑像的腹中。在伊芙的卧室,桑希尔把这一切告诉了她。然而此时范达姆的私人飞机已降落,伊芙被迫向飞机走去。她正要登机,突然别墅里传来枪声,桑希尔的身影闪出别墅,驾车驶来。伊芙趁范达姆不明就里的瞬间夺过塑像转身就逃。伦纳德等紧追不舍,伊芙跑上汽车,车开到紧闭的大门前停下,两人弃车而逃。黑暗中他们突然发现脚下就是巨大的四总统群雕石像的头部,石雕下百尺峭壁令人目眩。追兵将至,两人被迫顺石雕爬下。在险峻的雕像头部,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伊芙被摔在悬崖边,仅用双手支撑着全身。桑希尔爬下去拉她,留在岩石上的一只手被伦纳德死死踩住……忽然一声枪响,伦纳德应声跌下深沟,塑像摔碎,胶卷坦露于岩石上——警察及时赶到了。
伊芙还挂在悬崖上,桑希尔伸手拉她:“你能上来,桑希尔太太!”一个镜头切换,伊芙被拉入开往纽约的火车包厢。在两人的拥抱热吻中,火车钻进了隧道……
【鉴赏】
本片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代表作之一,希区柯克电影的风格特征在本片中都或多或少有所表现。
希区柯克是一位运用视觉形象演示故事的高手,尤其擅长于调动各种电影手段组构悬念。影片一开始,桑希尔在餐厅招唤侍者,而侍者正替人传唤卡普兰,互不相关的两码事通过几个相关的动作便自然地缠绕成一团了,主人公从此具有了双重身份。希区柯克在这里以娴熟简洁的手法,通过一场误会,开场伊始就构筑起全片的重要悬念。接着,希区柯克又由此引出影片的主导悬念——间谍组织与反谍机关的殊死搏斗。希区柯克步步设疑,层层加码,把这个悬念的张力越抻越强,观众的心弦也越绷越紧:别墅审问……公路遇险……警探调查。至此产生一个跌宕,紧张气氛稍有缓和,然而悬疑色彩愈浓。联合国大厦一场戏,希区柯克又以简洁明快的动作和巧妙自然的误会令主人公成了杀人疑犯,受到警方和间谍的双重追击。剧情发展至此,卡普兰必须出场了。于是希区柯克索性开箱亮底:卡普兰纯属虚构。然而箱子打开后观众却发现内中还套着一个小盒子:情报局在间谍网另有眼线卧底。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云诡谲,扑朔迷离。汤森疑结、卡普兰疑结相继解开,但希区柯克马上又抖出个内线疑结,这回他可不急于解结了,甚至连名字都不肯吐露。火车上桑希尔遇上神秘女郎伊芙,她不仅屡屡化解桑希尔的危情,而且还把他引入温柔乡,博取了他的好感。然而一张纸条又向观众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她替范达姆把桑希尔引向旷野,令他几乎被飞机撞死。然而她在旅馆又未加害于桑希尔,使其得以追到拍卖厅。希区柯克在此大布疑阵,使观众也像主人公一样,对她感到善恶莫辨、亦爱亦恨。玩够了这个疑结,希区柯克又毫不犹豫地兜出谜底:原来她就是眼线。捅破这层纸后,卡普兰引致的剧情冲力已衰减殆尽,桑希尔失去了与间谍周旋的因由,于是希区柯克又巧妙而自然地使桑希尔对伊芙由恨转爱,以爱情的风帆为动力,继续推动剧情的发展。桑希尔与伊芙合作“处死”了卡普兰,最终解除了桑希尔的双重身份。至此剧情的张力似嫌不足,希区柯克又祭起了一个前扬悬念——伊芙身份暴露,面对死亡威胁。观众此时已认同伊芙,刚舒展的心又陡然紧张起来。围绕男女主人公的险恶处境,影片进入了最后高潮。山头雕像上的追逐与搏斗险象环生,观众紧张得几乎透不过气来。“嘣”一声枪响,间谍被消灭,剧情也箭发弓断,失去了张力。雨霁天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终于瓜熟蒂落。影片最后一组镜头颇有诗意,希区柯克以电影特有的蒙太奇手段让桑希尔把伊芙从悬崖直接拉入火车包厢的上铺——两人的爱情最初就是从这里萌动的。在甜蜜的拥吻中,火车钻入隧道,希区柯克最后用一个撩人的隐喻使得影片更浪漫、更有韵味。紧张、悬疑、幽默、浪漫,片中应有尽有,观众步出影院时怎能不感到酣畅淋漓、心满意足呢?希区柯克不愧是游戏观众、深通其乐的高手。
希区柯克制作电影自有一套“麦加芬理论”。他往往把影片的主题动机尽量弱化,而集中精力去网织由此引发的悬念。本片是西方反特题材的影片,但反谍斗争却被置于后景,甚至追踪的关键目标——微缩胶卷也被虚化,仅只在片尾才轻描淡写地出现,主人公也是个非间谍的普通人——广告商。然而以间谍争斗为引子,希区柯克却能衍演派生出无数大大小小的悬念,老悬念捅破了,又生发出新悬念,这大大小小的悬念纵横交织,使影片显得玄机四伏,令观众心绪波澜迭起,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希区柯克的悬念不仅张力不一,形态也富于变化。在本片中,围绕着伊芙,希区柯克先设置一个后昭悬念——内线疑结:当疑结昭显后旋即又将其转化为前扬悬念——身份暴露、处境险峻,这样女主人公身上始终有戏,紧紧吸引着观众。
希区柯克非常富于电影感,画面构思新颖独特又意味无穷,他的作品不乏令人击节赞叹的场景,本片中就有数个这样的经典性场面。飞机撞人段落,他先以数辆汽车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地驶过来表明桑希尔空等的焦灼,并以此戏弄观众的期待感。当观众已经疲沓,并仅注意地面时,他却让飞机像兀鹫一样忽然猛扑下来。飞机一次次俯冲,桑希尔在旷野中狂奔,他四处可逃,却又无处可躲,希区柯克在此创造了一个极其典型的“旷野恐怖”场景。拉什莫山头的追逐不仅富有动态的惊险美,而且也可视为一种隐喻:美国四总统的石雕像意味着秩序和稳定,邪恶的间谍在其头上筑巢,最终却摔死在其脚下。希区柯克的画面造型常赋有某种寓意,需要观者仔细读解,他把这种运用构图和视象传递信息的方法称为“纯电影”。本片中桑希尔涉嫌杀人,希区柯克从联合国大厦顶部俯拍他奔逃的窘相,联合国本是世界秩序的维护者,现在却成了乱序的特务杀人的地方。影片开始时,桑希尔是个发号施令的公司老板,希区柯克用跟拍的中景镜头来描述他颐指气使的动作。然而此时他却信心尽失、像无头苍蝇一样,希区柯克用俯视的遥拍镜头来突出他的渺小、孤立、慌乱。拍卖厅一场戏中,桑希尔与范达姆面对面舌战,伊芙很有象征意味地坐在他们中间,范达姆的手搭在她肩上,这既表示亲昵,也暗伏威胁(随时可掐住她脖子)。但当范达姆得知桑希尔从她住处跟来时便把手抽了回去,这里没有语言的提示,范达姆对伊芙的怀疑完全是通过手的特写来表达的,伊芙夹在两人中间,其孤立无助的险境从画面上便能深切地感受出来。再如假开枪后,桑希尔与伊芙在林中会面,这是全片最美的一场景:明媚的阳光和摇曳生姿的树影给人以美好的联想,桑希尔与伊芙分站画框的两端,两人对视良久,桑希尔向右迈出数步,伊芙也向左走去,最后两人结合在一起。这是两人关系的一个转捩点,它预示结局的美满。希区柯克运用电影手段抒情般地加以描绘,增添了影片的浪漫情调。
希区柯克的悬念可圈可点,他的电影桥段新、噱头多、魅力足,然而他并不仅是一位通俗电影的技巧大师,他的作品除了表层的惊险故事,往往还有丰富的深层内涵。自50年代以来,每当严肃的批评家用新观点、新方法论阐释其作品时总能从中获得新发现。本片是希区柯克电影的一个研究范例。研究者发现,身份的倒错与认正是希区柯克电影的主题之一,也是他设置悬念的根由。本片男女主人公的双重身份就颇值得玩味。与此相关联的是双重追逐,它往往是希区柯克结构电影的主框架。这种双重追逐通常是可逆性的,在警方、罪犯和受追击的主人公中,后者是结构转变的支点。本片中桑希尔决定与情报局合作后,他的身份便突然逆转,由猎物变为猎手,其行动也由逃匿变为出击了。这种希区柯克情境在他的一系列作品如《39级台阶》(1935)、《破坏者》(1936)、《海外特派员》(1940)等中都曾出现过。
精神分析是西方影评家阐释希区柯克电影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片的拍卖厅一场戏被认为是希区柯克电影中表现自恋狂、暴露癖的经典场面:桑希尔故意扰乱会场秩序,引起大家注意,最后被警察带走,从而巧妙逃过了追杀。桑希尔在范达姆老巢窗外偷窥也可视为是其窥视癖的外现。希区柯克有着强烈的性别意识,这有意无意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常以男性的目光来审视女性,男性的焦虑不安往往因女性的威胁而引起。他典型的女主人公都不是家庭中的贤妻良母,而往往是艳冶、神秘、工于心计、四处游荡的未婚少妇。她们往往使男主人公处于权力被褫夺的阉割地位,为此她们常受到惩治,而且最后总是被男性所支配和凌驾。本片也不出这个模式。由于希区柯克的电影吸引人,令观者自然而然地投入,即使是女观众也往往会认同他的性观念,只有西方的女权主义者才对他提出诘难。希区柯克电影还是结构主义者和符号学家感兴趣的对象,如彼得·沃伦就曾套用普洛普分析俄国童话的模式剖析本片的情节结构,不过这已属理论探讨的范畴,而非艺术鉴赏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