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伴随时光之曲而舞》》作家与作品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时间】:1951—1975

安东尼·鲍威尔十二卷自传体系列讽刺小说。小说共包括四个三部曲,分四大时期,记录了主人公尼古拉斯·詹金斯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第一组三部曲为《教养问题》(A Question of Upbringing,1951)、《买方市场》(A Buyer's Market,1952)和《逆来顺受者的世界》(The Acceptance World,1955),记录了青年詹金斯的学习时代,他的恋爱经历与“左”倾思想。第二组包括《在莫莉女士家中》(At Lady Molly's,1957)、《卡萨诺瓦的中餐馆》(Casanova's Chinese Restaurant,1960)和《好心人》(The Kindly Ones,1962),讲述詹金斯的婚姻以及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三组为《尸骨成堆的山谷》(The Valley of Bones,1964)、《士兵的艺术》(The Soldier's Art,1966)和《军事哲学家》(The Military Philosophers,1968),记述詹金斯在情报部门服役的军中岁月。最后一组包括《书本也能装饰房间》(Books Do Furnish a Room,1971)、《临时国王》(Temporary Kings,1973)和《听取秘密和声》(Hearing Secret Harmonies,1975),描写詹金斯复员后的写作生涯。小说的名字“伴随时光之曲而舞”取自十七世纪法国画家尼古拉斯·普辛的同名画作,寓意生活即是舞蹈,其主题与结构灵感同样来自此画,同时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也有相似之处。《伴随时光之曲而舞》被认为是一部喜剧史佳作,小说中积极向上的主人公尼古拉斯·詹金斯、忧郁耽饮的斯特林厄姆、钻营不辍,步步高升的维德莫普尔等人物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生动,是当时英国中产阶级不同类型青年的真实写照。鲍威尔是一位成功的讽刺和轻喜剧作家,他以一位小说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机敏的轻描淡写展示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他们的生活,企图描绘和反映英国中产阶级及上层社会的生存状态。小说描写了许多荒唐可笑的人和事,风格幽默诙谐,却时常流露出伤感忧郁,这种喜剧中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作品轻松愉快的表象下对于社会的深沉忧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