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索英卡·安魂曲》经典诗文赏析
一
你把你仍在掠地飞行的
淡淡的悒郁留在静静的湖面上。
这里黑暗蹲伏, 白鹭舒展羽翼
你的爱宛如游丝一绺。
二
此刻,请听干风的悲歌。这是
习艺的时刻,你在
奇异的不安中传授
没有痛苦的殒亡
哀愁是微明对大地的亲吻。
三
我无意用云彩雕刻
一只软枕,让你安睡。
然而我惊异,你缠绕生长得很快
当我将你折起放进我多荆棘的胸间。
如今,你的血滴
是朦胧的白昼里我的忧伤
黄昏时苦涩的露珠,也是
头发根露珠缀成的逶迤细流
情欲从那里升起。忧伤,忧伤
你羽毛般的泪水流在
长了荆棘的拱壁间的裂隙里,很快不见,我需要把
它都吮吸干净。到那时它就象
干燥的忧伤空气,而我也能
嚎啕痛哭,象下雨一样。
四
那么就让你的手掌,象山脊对着山脊
合在我的手掌上
于是二者间那层瘠薄泥土就会滋生出
爱的弃儿——但也夭折在那里。
暴风雨般的耳语把你抛出, 去到
那次我们合起手掌的地方。 我独自凝望
泥土如何从指缝间漏下。
五
我将经常坐在这个土丘上
注视着嫁接。
肢解的支条有一天
必将结出
苦涩的果实。
我将欲哭无泪地趴在这块石头上
石头是标志, 说明一个决心
已被埋葬, 变得象墓碑一样沉默。
我将经常坐在这个土丘上
直到种种渴望都已幻灭
哦, 我已感到白蚁在啃啮
白色的内脏
而细小的蚂蚁又枯死在
头脑里从未走通的迷宫里。
那么, 但愿继承了一切的你
欢舞在脑袋剃净躺下的地方。
死亡的虫豸,在沃土覆盖的头发上
跳你们的虫豸舞吧。我熟悉
这个为野草侵占的土丘。墓地
如今成了她恐惧的苗床。
(李文俊 译)
在一片宗教般庄重、肃穆的气氛中,山水风物都被染上了“淡淡的悒郁”,诗人的忧思亦如“游丝一绺”, 在自然万物间“掠地飞行”。于是“干风的悲歌”默诉着“殒亡”的“哀愁”。
“多荆棘的胸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刺痛,诗人的“忧伤”渗出了“血滴”;诗人的心恸哭着,泪,如“雨”之缤纷。
“合起手掌”——奇特的意象和幻觉,写出了诗人与死者间的深挚的情谊;他们为“爱”所联结,但现在却独留下了诗人自己。
在墓地,诗人希冀这块“土丘”——死者长眠的地方——萌发出生命的新芽,表现了诗人对死者的眷念和尊崇。死者事业未竟便“沉默”了,但“沉默”绝不是湮灭。诗人感到了“白蚁”在将“渴望” “啃啮”为“幻灭”。最后,诗人预言,“这个为野草侵占的土丘”将成为“虫豸”们“恐惧的苗床”!
在诗中,万物都成了诗人情感的具象,通过想象、象征和暗示,烘托出一支多声部的、悠远、肃穆、伤感的“安魂曲”。所以,诗作的特点在于不是采取单纯抽象的情感表露和客观的叙述格式,不是直接地表现情感的大起大落和直线式的结构,而是在变幻多端的视角和神圣与静穆的整体氛围中,让一组组意象散布、弥漫于诗的广袤空间。山川、天野都被诗人调动起来,象踏响的风琴,轰轰响起,哀悼着亡魂。诗人的情感于是随着意象的铺筑和熔合, 飘飞在万物间,倾诉着细微的、转瞬即逝的感伤情怀。
在诗中, 由于诗人使客观物象的勾绘和主体情感的抒发取得了呼应与平衡,使众多的意象按情感发展的层次进行合成,故省略了连接性的环节,显得突兀和跳脱,看似毫无逻辑,实际上诗人是将心理逻辑作为诗的内在结构。情感与物象的杂揉,打破了一般画面的视觉具体性,通过闪烁多变的形象转换,衬托出诗人的复杂心态,显出一种舒缓有致的节奏感和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结构。
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深重的忧患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艺术上表现出所受英国现代诗人(如T·S·艾略特等) 的影响, 显示了诗人的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