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里尔克《总是一再地……》爱情诗鉴赏
〔奥地利〕 里尔克
总是一再地,虽然我们认识爱的风景,
认识教堂小墓场刻着它哀悼的名姓,
还有山谷尽头沉默可怕的峡谷:
我们总是一再地两个人走出去
走到古老的树下,我们总是一再地
仰对着天空,卧在花丛里。
(冯至 译)
爱情,是人类社会中永不可缺少的生活。爱情,亦是文艺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为了爱,有多少人陶醉,为了爱,有多少人憧憬;为了爱,有多少人哀泣,为了爱,有多少人殉情。尽管爱是一杯甜蜜的苦酒,尽管爱往往带来烦恼和忧愁;尽管爱常常与死神结伴,尽管爱有时要与亡灵同行,使千百年来,无数的痴男情女仍执着地在这条古老而新鲜的小路上前行。他们在一遍遍重演着这一周尔复始的爱之旋律。反映到文艺创作中,在作家或诗人的笔下,爱情便成了他们抒发情感、表现生活的重要源泉。而在对“爱情”这一永恒的、古老的主题的反映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总是一再地……》就很有特色。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他正生活在一个新旧世纪的交替时期,旧世界的危机感和新世界的希望交织在一起。这种复杂的社会现实,使里尔克像当时其他一部分知识界人士一样,看不清前途,从而逃避到艺术的“象牙之塔”中,他崇尚内心,性情孤僻,极度敏感。既不能与环境相协调,又无力去改造周围的环境。因此,在他的早期创作中,神秘、梦幻、死亡和感伤便成为基本特征,作品充满了新浪漫主义的世纪末情绪。但是,里尔克并没有重走他的浪漫主义前辈的老路,而是在多年的转辗旅行中不断探索人生,观察事物,逐渐从精神危机中解脱出来。与之同时,他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内心世界转向大自然,从抒写主观的“我”转为对外界事物的仔细观察和精确描绘。作为诗人,里尔克的重要作品有诗集《祈祷书》(1905)、《图案集》(1906)和《新诗》(上、下集,1907—1908)等。
《总是一再地……》是里尔克的一首含义隽永、耐人回味的爱情诗。在大多数作家和诗人的笔下,爱情不是如胶似漆、海誓山盟,就是如泣如诉、生生死死。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却似乎在借一对恋人外出幽会的描写,叙述一个漫长而古老的故事,回顾人类恋情的历史。“总是一再地,/虽然我们认识爱的风景。”这里的“我们”,既可理解为一对外出幽会的情侣,又可理解为人类恋情史上所有的男男女女。一对热恋中的情侣,为什么那么熟悉“爱的风景”、“教堂小墓场刻着它哀悼的名姓”和“山谷尽头沉默可怕的峡谷”?从狭义上讲,是他们“总是一再地”光顾那里,在那里幽会,倾诉衷肠。从广义上讲,是因为在这对情侣之前的漫长岁月中,有无数的情男恋女在那片景色宜人的自然怀抱中嬉戏过、玩耍过、陶醉过。当然,也有更多的痴男怨女为了那烦恼又夹杂着欢乐、甜蜜而又带着苦涩的爱在那“沉默可怕的峡谷”中殉情离世,因为“教堂小墓场刻着它哀悼的名姓。”然而,由于爱本身就是一个难解之谜,爱情又是一本最难读懂的书,所以,尽管有无数的人为了爱而唱,而跳,而哭,而笑,而生,而死,但千百年来,“我们总是一再地两个人走出去,”周尔复始地循着同一条轨迹走向它的归宿。从前,许许多多的情侣“总是一再地”来到此地,探掘着爱的“荒原”,开拓着爱的处女地。现在,诗中的那对情侣则同样情不自禁地同前人一样,“两个人走出去/走到古老的树下,”在那里相约、相会、相亲、相爱。他们也同前人一样,“仰对着天空,卧在花丛里”,任浪漫的幻想弛骋,尽情地编织着他们的爱之梦。也许,他们的爱会结出累累硕果。也许,后人也会在“教室小墓场”上找到他们的“名姓”。但是,不管它是酸、是辣,不论它是苦、是甜,更不计是生、是死,人们只要来到这世间,定会“总是一再地”、执著地、执迷不悟地走上这条爱之路,直至生命的尽头。
这首诗短小、精炼,有着很高的蕴含量。诗中的每一个词、每一行诗句,都有很鲜明的具象性。仅从一对恋人的幽会就表现出人类古老的恋情史,包容了无数恋人的爱情经历和深刻体验。里尔克诗歌的创作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