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伯勒萨德《眼泪(节选)》爱情诗鉴赏
〔印度〕 伯勒萨德
为什么在内心的海洋边,
起伏的波涛拍打着海岸?
波涛用柔和的声音,
叙说着对往事的留恋。
好像蔚蓝色的天空里,
聚集着数不清的星群,
在我的内心深处,
也积满了以往的恋情。
我内心情海的深处,
潜伏着燃烧的火星,
渴望见到情人的两眼,
好似离水的鱼儿难忍。
以往的深沉的痛楚,
像回忆积满心中,
在今天这不幸的时刻,
它化着眼泪不停地涌流。
在多少寂静的深夜,
我点燃起星辰的灯火。
在天上的银河里,
我献上的花环在闪烁。
当我最初见到你的时候,
美好的圆月露出了笑容,
那时我的内心有一种感受,
好像我们是久别重逢。
你来前正是冬天,
枯萎的花草,凋零的花坛,
你来时在这一片花圃上,
铺满了嫩叶和花瓣。
你像云层中的闪电,
你像闪电中的光彩,
你像双目中的眼珠,
你像眼珠中的亮光一闪。
请不要犹豫地告诉我,
在无际的太空你看到了什么?
你行过了多少路程?
在幽静无人的月色中。
你也许早已看到了,
这片多少世纪以来的土地,
像是受了诅咒,在烈日炙烤下,
重重叠叠的山岗沉默不语。
你也许看到了绝望的眼中,
眼泪早已干涸,流尽,
永远被剥夺,永远挨饿,
多么残酷的毁灭情景!
请你在枯燥无味的人生中,
把这一切汇集在一起,
用清晨露珠似的眼泪,
把幸福撒遍世界各地。
(刘安武 译)
伯勒萨德(公元1889—1937年)是印度现代印地语诗人。印度文学史家称他为“阴影主义”三大诗人之一。其作品主要倾向是受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和印度诗圣泰戈尔的影响,要求个性解放,抒发个人的实际感受,描写大自然风光,描写自由爱情及对幸福的憧憬、追求。除此之外,还表现自身的苦闷与欢乐,甚至触及到现实政治斗争。诗的形式的运用则废除老的格律,采用通俗清新的新格律,或者放弃格律和音节的限制,几近中国的自由体诗歌。
《眼泪》是伯勒萨德的成名之作,初版于1925年,是“阴影主义”早期代表作之一。这部抒情长诗共包括190首四行诗,没有题目,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每首诗都可以独立成篇。但全诗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即描写对爱情的回忆、失望和痛苦,抒离愁别恨之情。一对情人幽会,从黎明等到黄昏,又从黄昏等到黎明,周而复始未能遂愿,于是痛苦倍增,诗人便认为爱情只能产生苦果。可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此,最后终于将情感
升华到摆脱个人痛苦和悲哀、同情人们苦难的境界。
这里选了其中12首诗。第1、2首诗叙说诗人在痛苦中回首往事。诗人心潮澎湃,依依眷恋着难以忘怀的情人。涛声虽然是那样的柔和,但毕竟波浪冲击着堤岸,依稀听到诗人的内心苦衷;而星群离不开蓝天,诗人的恋情同样发自这块痛苦的心田。第3—8首诗是诗人对爱情的甜蜜回忆和对情人的赞美。其中第4首诗虽然写的是涌流而出的眼泪,但正好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度的痛苦。这流泪者正是诗人自己。“阴影主义”诗人就是如此侧重于表现自我,即用第一人称形式,真诚地、无畏地揭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情怀,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第6首诗以“圆月”象征“我”与情人团聚。第7首诗通过对团聚前后情景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愉悦欢快之情。第8首诗则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出能够点燃诗人心灵之灯的唯有情人那“像闪电中的光彩”,“像眼珠中的亮光”。由此可见“阴影主义”诗人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并收到了感人的音乐效应和意境优美的艺术效果。最后4首诗表达出作者对人民不幸的同情和对祖国苦难的痛心,以及祝愿人类幸福的美好情怀。尽管这些诗句给人模糊和抽象的感觉,但诗人毕竟将笔锋触及到了人间的苦难和严酷的现实。他所看到的是被诅咒的大地和被烈日炙烤的山岗,看到了早日干涸的河床和残酷的毁灭景象。一般来说,“阴影主义”诗人重视提倡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宣扬人道主义。这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些作家要求社会改革的思潮,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他们之中鱼目混杂,各抒己见。在现实斗争面前,有的人处于徘徨、苦闷和失望之中,于是寄希望于大自然能给予慰藉,要到爱情中寻找幸福,到痛苦中寻找欢乐;有的人则慷慨激昂,气盖山河,恨不得一脚踢翻旧世界,呼唤新世界的诞生。抒情是“阴影主义”诗人共同的笔法,但其目的和出发点又截然不同。有的引导人们去逃避现实,追求精神安慰,在伤感中体会所谓欢乐,在大自然中感受所谓美;有的为了激励人们去改变现实,去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以炽烈的情感、充满战斗力的语言,发出狮子般的怒吼。综观诗人伯勒萨德的全部诗作,我们认为他是属于后者。仅就《眼泪》来说,诗人笔下汇集了千百万人民大众的血泪。他之所以流泪,完全是为了受苦受难的群体,因而所抒发的感情是健康和谐的。读过这部诗作,我们自然会想起中国古代著名诗人
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尽欢颜。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见,古往今来中印两国诗人的情感是一脉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