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艾米·洛厄尔《日记》爱情诗鉴赏
〔美国〕 艾米·洛厄尔
狂风摇撼的树丛里,颠荡着银色的灯笼,
老人回想起
他年轻时的爱情。
(赵毅衡 译)
艾米·洛厄尔(1874—1925)美国意象派诗人。这位女诗人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名门,这个家族出过好几个诗人。1913年,年近四十的艾米·洛厄尔来到伦敦参加意象派诗歌运动。她不仅写诗,而且以极大热情从事组织和宣传工作,扩大意象派诗歌在美国的影响,遂成为后期意象派的领袖。
艾米·洛厄尔酷爱东方诗歌,曾与人合作翻译过一卷中国古典诗歌《松花笺》。她的意象诗深受中国古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响,构思巧,描摹细,蕴意深,东方味十足。
读意象派的诗,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意象派诗人如果被某一景色所感动,他们就会从中选择一些意象,经过精心营造,使之叠印、置于诗行中,成为读者阅读、欣赏时借以展开“再造想象”的依据。
《日记》写了三种意象:其一“狂风摇撼的树丛”——它给人以动荡不安的感觉;其二颠荡着的银色的灯笼——不安中透露出温馨的亮色;其三老人……,老人的情状诗里不着一字:他是低头沉思,或是仰首长叹? 或是……,这些都留给了读者去想象。在这三种意象中,其一是辅意象,在诗中起辅助作用——为主(中心)意象渲染环境、背景;其二是主(中心)意象,诗的主题即诗人对“年轻爱情”的思考和感情主要靠它来传递;其三是补意象,有了这个补缀,前面的二种意象便不再是一般的自然意象,而是无限扩大、丰富了自身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而读者据此展开的“再造想象”也因之有了明确的“规定性” ——不管你的想象如何“自由”,也不能游离开“老人”和“年轻时的爱情”。可见,诗中的三种意象是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的,弄清楚三种意象的关系,也便找到了解读《日记》的钥匙。
三种意象为我们绘出二幅图景:狂风摇撼的树丛里颠荡着一盏银色的灯笼;一位老人在沉思——他回想起“年轻时的爱情”。是由于受到前者的触发,老人才回想起“年轻时的爱情”;还是两幅本不相干的生活场景被诗人有意地并置在一起?诗人未作解说——意象派诗人从不在诗中解释意象,也不去直接说明诗中各种意象之间的关系,他们喜欢以一种似有似无的暗示让读者去“悟”,去猜想。对于《日记》,我们至少可以“悟”得以下解释:1.“狂风摇撼的树丛”隐喻老人半生奔波坎坷的经历,“银色的灯笼”隐喻老人年轻时明丽温馨的爱情;2.“狂风……”暗示老人回忆当年爱情时那思绪奔涌的心潮,“……灯笼”暗示老人因年轻爱情而唤起的温婉美好的感受……。反复诵读《日记》,眼前总要交替闪现前述的二幅图景,逐渐产生出美丽新颖的视觉合弦和感情合弦,从而获取一种十分奇妙新异的审美愉悦。
《日记》明显地受到中国古诗的影响,它让人联想起司空曙的名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喜外弟卢纶见宿》)一位晚境悲凉的白发老翁回想着自己年轻时的爱情,那情态多像一盏“银色的灯笼”颠荡在“狂风摇撼的树丛里”。
以上谈了三种解释——多解性是意象派诗歌的特点——至于读者,如果他喜欢接受其中的哪一种,他是有任意选择的充分自由的。
人啊,也许越到老年越常常忆起“年轻时的爱情”;生命的夜幕正在悄悄地垂落,谁不愿意在心头点亮一盏“银色的灯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