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清平乐·饮山亭留宿》朝晨赏景词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平乐·刘因
饮山亭留宿
山翁醉也,欲返黄茅舍。醉里忽闻留我者,说道群花未谢。
脱巾就挂松龛,觉来酒兴方酣。欲借白云为笔,淋漓洒遍晴岚。

刘因豪放飘逸,也真率清狂,况周颐称他为“元之苏文忠(东坡)”,其实他有时更像隐中之陶渊明。

比如此词之起调,在山亭中喝醉了酒,倘是东坡,就不免要把酒问月、起舞弄影了,他却连声呼唤:“山翁醉也,欲还黄茅舍。”这就颇带几分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之风。只是刘因并未因醉逐客,倒还记得该走的是“山翁”自己,而且也未忘记他所居卧的,不该是这山亭,而是“黄茅舍”。其似醉非醉、真率不拘如此,读来颇耐人寻味。

“醉里忽闻留我者,说道群花未谢。”“忽闻”二字,使词情顿时出现了跌宕。既然是饮在山亭,则谁也不是这里的主人,饮过就散,又何有留客者在?现在忽闻有人“留我”,怎不觉得意外?至于留我者是谁,本已醉眼蒙眬、人影恍惚,又何能辨认清楚?这里用一“闻”字,正说明视觉已不太灵便,耳朵倒还警觉着。

最有韵致的是“留我”的理由。倘说是怕“我”醉酒无力、路途不便,词人也许会大声吟哦“老子气犹豪”以示抗议了。现在偏说是“群花未谢”,这理论真是又雅逸、又可爱!“花”而称“群”,可见亭外曾有缤纷如云的山花相映。倘若人也醉了,花也歇了,则物我尽兴,自可各自归去。现在花均“未谢”,词人又怎舍得就此分手?当年苏东坡不就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雅兴,那么群花尚在而我竟匆匆离去,岂非有负于花之盛情?由此反观醉里之“留我者”,真不愧为怀抱高致的词人之同调了。

从过片的“脱巾就挂松龛”看,词人是终于敌不过“群花”的诱惑而留下了。“龛”本指容盛之器或供佛之阁,并非挂衣之具。但词人既在醉中,观赏山花也还须等到天亮,故就脱下头巾,随意往松龛一“挂”(管它能不能挂),便已颓然而卧了。“脱巾就挂”描摹其急于鼾睡的醉态,情景如在目前。“觉来酒兴方酣”,则已是旭照山亭的翌日。昨夕已醉得可以,醒来又有了浓浓的“酒兴”,这正是曾经戏称“太行一千年一青,才遇先生醉眼醒”的刘因本色。只是作词毕竟不同于记叙,这其中当还跳脱了许多情事:同宿者怎样呼醒词人,晨色中的山花又怎样烂漫照眼,以及词人怎样逸兴遄飞、倚栏大呼“快上酒来”,其种种率真清狂之态,俱可于“酒兴方酣”四字想见。

到了结拍之处,词人大抵又已醉眼乜斜了罢?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其醉后,喜“倚南窗以寄傲”。刘因此刻“倚”处虽非南窗,望中却一定也有那“无心以出岫”的白云,飘忽在青山碧峰之间。于是词人趁着酒兴,突生奇想,吟出了“欲借白云为笔,淋漓洒遍晴岚”。将“白云”想像成毛笔,实在是词人醉中独有的创造。不过当它在聚散飘忽中,有时也确如白色的笔毫,挥洒过青碧的天空。至于“晴岚”,本是晴日山间的雾气,也与词人无关。但词人却偏要说它是自己借白云之笔,沾濡水气,在半空挥洒而成的!这想像无疑也带几分醉态,却又如此葱茏、清新。令你感到,那旭日升处的山林,淋淋漓漓,滴翠流青,也真如刚被词人笔走龙蛇,晕润过一番似的。

陈师道曾称:“渊明不为,写其胸中之妙尔。”(《后山诗话》)刘因此词亦正如此。词中所述,无非是醉宿山亭、赏景朝晨之事,并无奇峰异壑跃现其间。然而却于“群花未谢”中发其逸兴、借云为笔中抒其妙思,令读者顿觉兴味盎然而意移神驰。这大抵正与词人情性之真率、胸次之洒脱有关,故能“发真趣于偶尔,寄至味于澹然”(谢榛《四溟诗话》评陶渊明语)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