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韦应物 栏目:韦应物诗集 2020-05-06 16:11:35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②。涧底束荆薪③,归来煮白石④。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⑤。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①全椒,县名,唐属滁州,今在安徽境内。

②山中客:指道士。

③荆薪:柴草。

④煮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道家修炼,服食石英,有所谓“煮五石英法”(见《云笈七签》卷七四)。

⑤“欲持”二句:意本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一:“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赏析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郡斋”是刺史衙署中的斋舍,韦应物这时候正在滁州刺史任上,他的著名的《滁州西涧》诗也是作于这个时期。全椒在其辖区内,诗是寄给他的一位道士朋友。“今朝郡斋冷”的“冷”表面意思是天气寒冷的“冷”,但也暗含着心境的清冷的感觉,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的“冷”字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事实上,天气的寒冷只是以它所带来的萧瑟感觉为诗歌定下一种氛围,重要的还是作者的心理感受,因为如果说作者是因为天气寒冷而由此担心朋友的衣食问题,那就有点离题远了。所以前两句的逻辑思路是:作者因寒冷萧瑟的环境而使心境也变得清冷,又由心境的清冷而思念起一位隐居山中的过着清冷生活的朋友。而他是过着怎样的清冷生活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意思是在涧底拾一捆杂柴,归来煮白石当饭。所谓“煮白石”,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景,表示道士求仙问道的修炼生活。这两句既是形容道士清冷孤寂的生活,也暗含着作者对道士朋友潜心修炼的仰慕之情。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就由“念”而进一步要“慰”了。“风雨夕”是以傍晚时的风雨交加具化了“冷”的环境条件,也使作者的想要远慰友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郁。在情感上,这两句是达到了一个高潮,下面两句就要一转,跌入友人无处可寻的惆怅和迷惘的情绪当中;但在思想和篇章架构上,最后两句才是最为精彩之笔,上面六句是表现一步步积蓄的、越来越浓厚的世俗情感,最后两句则获得一种对俗念的超越和升华。“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只见幽静空旷的山上飘满落叶,却不知到何处去寻找道士的行踪。王维喜用“空山”意象。它不是空无一物之意,而是强调与世俗世界不同的幽静空旷的山林,也往往是诗人心目中追寻的远离尘俗的净土。王维诗中用到“空山”意象的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样的“空山”往往给人清幽静谧的感觉,不同于俗世的喧闹。韦应物诗中的“空山”继承了王维诗的这一内涵,但“落叶满空山”一句又有韦应物自己的特色。首先它有具体语境,因为落叶飘满地,遮住了行迹,才有下句“何处寻行迹”所表达的怅惘之情;其次它用“满”来修饰“空山”,就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对照,落叶的“满”反而加深了远离尘世的空旷感。

这首写给一位道士朋友的诗,处处表现了两层意思:一是对朋友的牵挂与关心,一是对朋友隐居山中的向往。诗歌从作者在郡斋开始,以“落叶满空山”的想象中的场景结束,这颇具象征意味。它正体现了韦应物思想中“仕”与“隐”的矛盾。韦应物的一生,和王维一样,深受佛禅思想影响,同时又把弃官隐居的陶渊明视为精神偶像,不停地在诗歌中表达自己要隐居和超脱的意思,但实际上他既没有做成王维,像王维那样不问世事,也没有做成陶渊明,像陶渊明那样弃官归隐。在当时经过安史之乱、世道艰难的现实条件下,他不可能像王维那样舒舒服服地隐居在辋川别墅,而不得不为生计考虑,同时要他像陶渊明那样决然地抛舍掉官爵、禄位、薪俸,过清寒的甚至难免要乞讨的生活,这个决心似乎也很难下。何况作为一个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循吏,像他在诗中所表达的“物累诚可遣,疲筈终未忘”(《游琅笽山寺》),意思是那些身外之物虽然可以抛舍,但民生终于还是不忍忘却,对于韦应物来说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而不是做作的虚情假意。于是只好身在仕途而心怀山林,“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郡内闲居》),形成颇具代表性的“吏隐”。

这种“吏隐”跟后来白居易的“中隐”有所不同。白居易的“中隐”来源于他的《中隐诗》:“大隐隐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是指既不隐于寂寥冷落的山林,也不隐于喧嚣热闹的朝市,而是以闲职居于园林,这样既能体味山林之趣,又不必远离人烟,既能享受俸禄,又能远祸全身。这种“中隐”思想跟当时政治斗争激烈的具体背景有关,而韦应物的“吏隐”也跟他的身份有关。当时的大历诗人分为两大群体:一群是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吏,另一群是在京城的台阁诗人。韦应物即属于前者。并相应地形成一种诗歌类型———“郡斋诗”。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起于“郡斋”,终于“落叶满空山”,作者虽然没有像他在很多诗中明确表达的写对于山林的向往,但也暗含了这个意思;同时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对于友人的牵挂,也使他不同于王维歌的越来越趋于寂灭,而带着温暖的人情味,这种没有超脱的世俗之处也恰恰是作者的可亲之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