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台
千山已尽一峰孤,立马行人莫疾驱。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
作于淳熙元年(1174)由知静江府(今桂林)调知成都府到任时。作者当时已有倦于宦游之意。成都北面有望乡台,诗以为题,取远望可以当归之意。
作者当年早春从桂林出发,经湖南至荆州,经三峡入川,时而舟辑浮江,时而越岭攀山,至遂宁始见平川。前二就写山区过尽,即将进入盆地。耐人寻味是“莫疾驱”的内心独白。
“莫疾驱”的原因何在?就在脚底是入蜀的最后一峰,是最后剩下的“望乡台”。后二句就补充说明这一原因。“蜀川”即四川盆地,用“平似掌”来比喻,十分切贴。就旅途言是化险为夷了,就乡思言则愈来愈深了,“从此蜀川平似掌”虽聊可告慰,“更无高处望东吴”却不无遗憾,正是由于这样两种对立心情,构成此诗缠绵而不失开阔的情调。充分表现了诗人善于描写微妙感情的才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