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中就会呈现出重檐舒翼、四闼霞敞的黄鹤楼。这座位于武昌蛇山,堪称“天下绝景”的历史遗存,已经远不能用其恢宏的建筑和灿烂的华彩来说明价值。面对黄鹤楼,就是在面对中国文人、中国文化。
早在黄鹤楼出现之前的东汉末年,就曾经有个叫祢衡的人为它设定了一种属于文人的地气。这位因“锵铿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而闻名的书生,同时也是个击鼓好手,面对执槊而歌的曹操,他拒穿岑牟单绞之衣,硬是用一阵纷乱而有力的鼓点震慑了当朝权贵,使得曹操“本欲辱衡,终遭衡辱”。后来,这位放诞不羁的才子终于惹恼了江夏太守黄祖,被杀身死。此后祢衡的尸首就葬在长江之中的鹦鹉洲,而鹦鹉洲恰恰在蛇山举目可及。也许是要与祢衡傲岸的文人气性对应,公元233年,蛇山的黄鹄矶上出现了一座高标嶙嶒的建筑——黄鹤楼。
与祢衡所营建的文化气氛呼应,黄鹤楼一经建成,就被浓烈地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传说仙人王子安曾在这里控鹤飞升,落日黄昏之下,拂尘与江水合一,鹤羽与檐角合一,神话附着于雄险奇崛的黄鹤楼,美丽的就不单纯是神话。当仙人执一片橘皮画遍楼阁的四壁,一千只黄鹤齐飞,黄鹤楼就被拱卫在了神圣的光环之中。
而这座临江而起的建筑真正大噪天下,应该是从崔颢的到来开始的。一个祢衡一个王子安,构筑了黄鹤楼的传说与真实,引得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啧啧连声,纷纷着文题诗。但这些诗文大家似乎都没有高过这位开元进士。崔颢一生也写过许多轻薄浮艳的诗歌,偏偏这首“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绝唱千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磅礴的楼势,恢宏的水势和眷眷的乡愁,被崔颢渲染得淋漓尽致,以至于谪仙人李白登临楼上,也只能长叹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投笔掷砚,无作而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已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抹不去躲不脱的主题。黄鹤楼作为一座客观实在的木质构建,自然耐不住风雨的剥蚀和历史的烟尘,几乎每个朝代都要重建,每个朝代都被毁圮,致使“楼之兴废,更莫能记”。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使人们如此地沉迷呢?每一次兴建和修葺,真的就是为一座楼吗?我觉得,传说也好,史实也好,历代文人的诗文墨迹也好,都在放大和延伸着黄鹤楼的文化内涵,而黄鹤楼屡废屡建,也正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直接呈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国文人将生命意识尽数收伏于黄鹤楼前,为的就是对应浩荡的长江水和已经淹没的鹦鹉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