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挂铃铛和高塔挂铃铛,不是一回事”|转移论题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31.“骆驼挂铃铛和高塔挂铃铛,不是一回事”|转移论题

在《艾子杂说》中,苏轼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脑子不开窍的营丘人,平时很喜欢追着问别人问题,可对别人的讲解,又不太能明白,经常会把人问得烦躁不已。

一天,营丘人问艾子:“拉大车的骆驼,为什么脖子要挂一个铃铛?”

艾子告诉他:“大车和骆驼都是庞然大物,且经常在夜里赶路,怕狭路相逢,难以避让,所以就挂个铃铛,听到铃声对方就能做好让路的准备。”

营丘人点点头,又问:“高塔上挂铃铛,也是为了夜里行路相互避让吗?”

艾子说:“你怎么不通事理?鸟雀们都喜欢在高处建巢,把鸟粪拉得到处都是,高塔上挂铃铛,是为了借风吹响,赶跑鸟雀,这跟骆驼挂铃铛不是一回事。”

营丘人挠挠头,继续问:“老鹰的尾巴上也挂了铃铛,可没有鸟雀在老鹰的尾巴上搭建巢穴呀?这又怎么解释呢?”

艾子无奈地说:“你这个人真奇怪,老鹰捕捉小动物,如果不小心飞进树林里,脚被树枝绊住,只要拍拍翅膀,铃声一响,主人就能循着声音找过去,这跟高塔挂铃铛防止鸟雀筑巢怎么能是一回事呢?”

营丘人还是不明白,又问:“以前我看过出丧,前面的挽郎唱着歌,摇着铃,那时候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我明白了,他是为了在脚被树枝绊住时,能让人尽快地找到他。”

艾子再也忍不住了,恼怒地说:“那是给死人开路!死人活着的时候,喜欢跟别人瞎争论,所以死后人们摇铃,是为了让他开心!”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像营丘人这样的人物,不知得费多少口舌,生多少气?在上述的故事里,他问了艾子好几个问题,主题都是“挂铃铛是为什么”?可是,当艾子回答了一种挂铃铛的作用时,营丘人就无意识地把它理解成后一种挂铃铛也是这个用途。实际上,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论题。

挂铃铛这件事,用在不同的对象上,用途是不一样的。如果营丘人在得到第一个回答后,再转入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这样的对话就符合逻辑了。但是,他不明事理,总是把前一种挂铃铛的情况跟后一种挂铃铛的情况理解为同样的作用,把不同的论题搅和在一起,这就犯了转移论题的谬误了。

所谓转移论题,就是在思维过程中,把有些联系或表面上有些相似的不同话题,当作相同的话题来使用,从而导致本来该讨论的话题得不到进一步讨论。像营丘人这样的情况,是属于典型的“不开窍”类型的,但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明知道情况是怎样的,却故意转移论题,这就是诡辩了。

明代有一位姓靳的内阁大学士,他的父亲不太出名,儿子也不太争气,但他的孙子却考中了进士。这位内阁大学士经常责骂他的儿子,说儿子是不成材的东西,不知道上进。后来,儿子实在忍受不了他的责骂,就跟内阁大学士吵了起来。

当内阁大学士指责儿子不成气候时,儿子说一句:“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呢?”听完这句话,内阁大学士瞬间被逗笑了。自那以后,他就不再责骂儿子了。

我们都看得出来,内阁大学士要跟儿子辩论的是“儿子是否成材”的问题,但儿子却故意把这个论题转换成了“你的父亲和我的父亲相比,你的儿子和我的儿子相比,结果如何”的问题,恰好把原来内阁大学士要辩论的问题回避了。

在生活中,为了避免犯偷换论题的错误,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批判对象了解清楚,认真把握批判论题的原意,不能主观武断地确定论题的原意,任意地进行批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