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隐世苦读
郑樵,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郑樵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文献学家、史学家。他出生在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的一个比较富足的家庭,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又勤于思考,刻苦用功,因此学问长进很快。后来,家庭发生了变故,再也没有过去那样的学习条件了。为了不中断学业,郑樵与他的兄弟想了一个读书的办法;结庐越王峰下,闭门诵读。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感到效果很好,于是,就在莆田西北的夹漈山旁搭了一个茅屋,谢绝一切应酬,刻苦攻读。生活的清苦,屋舍的简陋,这一切都没有使郑樵丧失求知热情,反而在读书中获得了无限乐趣。每海面对清风残月,读书通宵达旦。即使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室内四壁白霜,寒冷异常,也从不间断诵读。
郑樵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系统性,他常常花费很多工夫去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成新的作品。他说:“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懂得整理知识,把知识整理得有条有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郑樵力戒死读书,读死书。他总是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平时他重视实际观察,亲身体验。比如他在学习天文学的时候,除了记熟书上所说的各种星座的名字以外,到了晚上,还按照书上所说的方位,去寻找这些星座,把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亮度、特征,都一一记录下来,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又如他在学习动植物知识的时候,常常跑到田里和池塘边,观察各种鸟兽虫鱼、花草树本,熟悉它们的形状、特性,留心它们的生活和生长过程。他还常常向农民、渔翁、樵夫、猎人请教有关各种动植物的知识。
三十年过去了,他几乎读遍了当时能找到的每一本书。为了研究经学,他花去了十年工夫;为攻克礼乐之学、文章之学,花去了六年时间。郑樵还用了五六年时间,仔细探讨了天文地理、草木鱼虫等学问。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学习和研究,使郑樵成为一位博学的著作家。为了“集天下之书为一书”,方便后人的阅读和研究,郑樵决心写一本《通志》。凭着几十年博览群书的扎实基础,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郑樵完成了二百卷《通志》。宋高宗对郑樵高深的才学十分赞赏,召他主管文教事物。
郑樵的成功,处处凝结着辛勤的汗水和心血。《通志》二百篇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怪他十分自负地说:“臣今总天下之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郑樵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换来了学业的丰收,他一生的著述,如果一本一本摞叠起来的话,恰好与他的身高相等。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决心啊!从郑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学者献身学术事业的拳拳之心,不渝之情。
◆郑樵一生著作竟达八十四种,一千余卷。如此巨大的成就是来源于对知识的挚爱、坚定的信念及顽强的毅力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