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君子,不做小人》人生智慧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做君子,不做小人

《弟子规》提倡人们要做品德高尚之人,不能做小人,应该处处以君子的风范来立身处世。

古往今来,虽然做人有不同的标准,但君子之道却是公认的。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会让人心胸开阔,如处幽兰之室;与道德败坏的人相处,会让人变得狭隘、品质低下。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何为君子?古人称之为地位高的人,今指人格高尚的人。君子品性高贵,心地善良,谦让有度;小人生性龌龊,阴险狡诈,心胸狭窄,于是就有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说。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给“君子”与“小人”划分的界限。

公司里或许会有一小部分人平日里无所事事,爱打听别人的隐私,天下太平时便捏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这样的人会对企业的凝聚力构成巨大威胁,他们是企业内部的离心力量,如不加以遏制,将耗尽集体所有的智慧成果,这种人又被人称为“内耗专家”。

而君子则是当道义与功利的目的发生冲突时,舍利而取义。孟子曾说“舍生而取义”,他认为,生命固然重要,而人格更为可贵,如果二者不能两全,应当“舍生而取义”。

春秋时,禧和申伯侯都是楚文王的大臣,禧为人刚直,一见楚文王有错就会进谏,楚文王认为禧在众臣面前揭其短,感到有点恼火;而申伯侯则事事顺从,且善于观察楚文王的动静,楚文王想说想做的,他已先说出并且做了,于是楚文王觉得有申伯侯在身边很顺心。可是,楚文王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禧所谏的都是正确的,有不少事因纳其谏而未犯错误,于己于国有利;而申伯侯顺己意做的事许多都错了,于己于国不利。于是,楚文王才悟到禧是贤臣,应予重用,便加封其为五大夫;同时,楚文王也明白了申伯侯是阿谀奉承的佞臣,认为这种人不能再用,便将他驱逐出了楚国。

谁都不希望与小人为伍,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头昏脑涨、一事无成;相反,与君子同行的人,则能信守诺言、相互尊重、彼此帮助,进而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因此,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样的做人原则:做君子,不做小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