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改过是真道德
南怀瑾先生说: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知错就改,这个道理,人们都明白,但是能够真正做到,确实不容易的。人都是自尊自恋的,看人看事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有自己的看法,很少去顾及别人,而且总是自以为是,对自己要求的少,对别人期望和要求的多,真正能够做到设身处地,做到严以律己,待人以宽的人毕竟很少。
所以,人的自知之明很重要。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会自觉地反省反观自己,自觉修养自己,明白要正视现实,客观地看人看事,能够做到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同时,他认识到“人非圣贤”,人无完人,是人就会犯错,而犯错也是成长的一种必然途径。很多情况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错误,才能认识到,才能有成长,做到不再犯。所以,对于自己,对于别人,都不必太苛求,给自己和别人犯错的机会——当然,这个错不是故意犯的,这样说只是明白而且正视到人的局限性和躲不过的一些错误。当然,能够不犯,做到“防患于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毕竟,有几个是先知先觉啊。
由于有这个认识,对于错误,就会多几分自觉的把握。能不犯就不犯,所谓“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一旦犯错,也要做到敢于承认错误,做到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这样才能获得不断的成长进步。犯一次错误很正常,但重要的是改过。当然,有些错误难以改正,如果不妨大碍,再犯一次似乎也不为过,重要的是不要再有第三次,所谓“事不过三”,过了三,就难以改变,说明积恶已久,很难改正,后果将是严重的了。一个人犯些小错没关系,但重要的是少犯大错,不犯那些严重的,或者说难以弥补,给人遗憾的错误。
一般来说,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当然是聪明人。这个聪明也许主要不在于天资有多高,能力有多强,机会有多好,背景有多深,而往往在于他有自知之明,善于改过自己。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小时候,他很调皮,经常玩得忘了上学。他还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在上学或是下学的路上,偷空跑去看戏,每每看得入了迷,经常迟到,耽误了读书。
一天上午,沈从文又从课堂里溜了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外头去看戏了。
那天的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十分投入,不时捧腹大笑。早把上学的事忘掉爪哇国里去了。
直到太阳落山,戏也演完了,他才想起这是上课时间呢,就赶紧匆忙回到学校。可是,此时早已下课,同学们都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你怎么回事,为什么又旷课了呢?”。沈从文因为做错了事,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
老师很生气,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到了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跑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我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师的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沈从文细小的心灵,他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次教训,也让沈从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能再一错再错下去,不能再让老师操心,让人鄙视。而过不受尊重的生活,是他不能接受的——他虽贪玩,可却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脑子里也很懂是非对错。从此,他再也没有跑去看戏,而是专心学习了……
从此,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尊重的人。此后,他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不断自尊、自立、自强着,终于一步步获得成长,最终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学家。他做作家和做学者,都做得很成功,让人称赞感叹。而他真诚生活,有错就改,自尊独立,独立不倚的生活姿态,更让他获得了世人的尊重,真正做到了如人们给他评价的那样“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