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不倚的操守
南怀瑾先生说:在现实的人生社会里,必须在逆境中操练出自己独立不倚的操守和性格,才能挺拔在“位高金多”的俗世之中,并因而有一番作为和成就。
中国历来的知识分子,十分注意人格和精神的独立不倚。为了维护自我尊严和人格的独立,不食嗟来之食,可以“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节操和道义,为此可以“舍生取义”。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其实就是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操守。
《碧岩录》中有个“不为俗人拭涕”的故事。懒瓒和尚长年隐居在衡山的一座石窟里。唐德宗慕其高名,派使者召他入京。
使者行至石窟,口中念道:“圣旨到,和尚请起立,谢恩接旨。”
懒瓒和尚正扒开火堆找烤山芋充饥呢,哪顾得什么王法、圣旨。
天寒洞湿,鼻涕清水流到了和尚下颚上。一本正经地宣读圣旨的钦差看到和尚的这样子,忍不住笑着对和尚说:“尊师,请先揩一下清水吧。”
和尚答道:“我哪有工夫替俗人拭鼻涕呢!”说完又一言不发,端坐在地上不起来。
使者回到宫中禀告了皇帝,德宗也大为感动。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子,为什么却不是这样呢?是因为他们尊崇心中的大道,而忘记人的尊贵的。所以,王公对贤明君子,如果不致以尊敬之礼,就不能见到他;见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叫他来当臣子呢?”
这就是说君主当以道德重视君子,君子当以道德自重。
可见,孟子提倡为人要守正道,而鄙视并拒绝纵横之术等偏邪之道,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维护作为士(即知识分子)的尊严和人格、气节和操守。守正道,守正气,不苟且,不贪慕虚荣,不惧权贵,遗世独立,坚守道义。古代尹伊不食嗟来之食,后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都是士人坚守气节和操守的表现。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不遇,则“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独善其身,也不会消极怠惰,虚度光阴;一旦有遇,则施展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造福于民。但是,士人绝不会为了得到名利或地位而降格以求,委屈自己,向现实和权贵妥协,失去自己的气节,失去自我。
从前,战国的游说之士,大多愿意屈身拜见诸侯,以寻求个人发展。而孟子坚守道德,以个人气节和操守为重,于是就不免显得寂寞清苦。
孟子的学生陈代对老师的行为表示不解,于是问道:“君子坚守进退之礼义,固然应以保全名节为本,但施展平生抱负,及时济世,也是君子毕生的追求。现在先生不去拜见诸侯,作为保全个人名节,是当然的,但如果拘泥于此小节,则是不必要的。现在先生如果去见诸侯们,就可行道济世,大则拨乱反正,安邦定国;小则可以诚信往来,互利修好,成就霸王事业,功成名就,只在一眨眼的工夫。先生却不能为此稍微委屈一下自己,有所放弃吗?而且,《志书》上说:‘丢掉一尺,得到一丈。’就是说,失去小的,得到大的,不去因小失大。现在先生如果去见诸侯,成就王道和霸王之业,舍小得大,这样应该是可取的。”
孟子回答说:“我不是不想施展抱负,济世为民,但如果考虑到节义,去就是不妥当的了。从前,齐景公在外打猎,当时应有虞人来为他做些事情。于是齐景公派人用旌旗来召见他。当时君王,如果要见臣子,都要持有一件信物,以为凭证。召见虞人,应该用皮草帽子,但齐景公用的是旗帜,不合虞人的原则操守,所以遭到拒绝。齐景公为此大怒,几乎要杀人。孔子赞美虞人说:‘有志节之人,本来就甘守清贫寂寞,即便死于沟壑,也不忘保全自己的志节;有勇气的人,本来就甘心舍生取义,即便为此捐躯,丢掉脑袋性命,也要保全自己的义气。这就是虞人的可贵之处啊。’孔子为什么单拿虞人来赞美?就是赞赏他的‘召见我却不用合适的东西,那我宁死不去’的精神。现在,如果我不等诸侯来召见我,我自己就去了,那我的志气就不如虞人啊!这算什么呢?所以,君子的出处进退,要有所坚持和操守,绝不能苟且屈节,岂是成就霸王之业就可打动他的心呢?而且,《志书》上说的‘失尺得丈’,主张失小得大,这是从利益的角度谈的。如果目的为了利益,那么就可以蝇营狗苟,无所不为。即便是名节败坏,甚至失丈得尺,失大得小,认为只要有利益可得,就不会顾惜什么,无所不能做了。这是做人之大节不能允许的。你相信吗?君子的进退取舍,是衡量节义的屈与伸,而从不去考虑利益的多与少的。”
所谓君子,以修养自我,独立不倚为重。
春秋的曾参,生活穷苦。鲁国君主听说了,便派人送他钱财,对他说:“请添些衣服吧!”曾参再三推辞。来人说,“并非你去求他人,是他人要送给你,为什么不受呢?”
曾子说:“我听说,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即使他对我赐而不骄,我能受而无畏。始终不肯接受。”
孔子听说此事后,赞道:“曾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这不是故作清高,而是保全自己的名节为重。所谓“无功不受禄”,“君子生财有道”,君子是绝不轻易收受人礼物,更不取不义之财的。他不想为此所累,被人左右,失去自由,失去自我。
列子生活贫困,面有土色。
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列御寇,乃有道之人,在你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是不喜欢贤人吗?”子阳立即派人送给列子米粟。
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列子的妻子埋怨说:“据说有道之人,妻子们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我们却成天忍饥挨饿。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才送先生食物,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
列子笑着安慰道:“郑相子阳并不真正了解我。他是听人说了,才赠与我米粟,据此可知,他很可能因为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赠与的原因。”
君子有所不受,因为独立不倚的人格,更因为有自己明达智慧的处世原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