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积极进取,乐天知命》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积极进取,乐天知命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对此,南怀瑾先生解释说:孔子说假使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约,约不是订一个契约,约的意思和俭一样。就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所以人的学问修养,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可以不改其乐,不失其节。换句话说,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乐境。没有真正的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到了功名富贵快乐的时候忘形了,这就是没有仁,没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贫穷困苦的环境就忘了形,也是没有真正达到仁的境界。

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孔子的一生坎坷,碰了不少的壁,遇到了不少难堪事。但他并不垂头丧气、潦倒颓唐,不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他的做法是:一方面自己很执着,痴心不改,无怨无悔;另一方面又很宽厚平和,很乐天知命,这就是圣贤之道,走正路,不走偏邪道。坚持作为知识分子的中正和气节。努力追求,但不强求,不能为了富贵而失去志节。所以能安贫乐道,乐天知命。贫富均不改其志,即使不遇倒霉,也能调节自己到最佳状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因为明白,努力就够了,所谓“成事在天”,不强求一定成功,也强求不来。这就是明白人生。

面对无边的天地宇宙,个人是多么渺小啊;面对有限的人生,个人是多么无奈啊,生命很短,个人能力有限,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心中有了敬畏,学会谦卑自处;但正因如此,人才要追求生命的意义,以期在有限的人生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完成自己此生的使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实现自己。这样才不枉此生。所以,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既能做到乐天知命,不与天争,又能从天地中汲取感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那么这个最大化是什么?道家说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儒家是追求“立功、立言、立名”之三不朽,释家是放下我执,普度众生,脱离苦海。其实,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义,以此弥补人生有限的遗憾,获得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永恒和长生。

人总要有点追求,无论能否如愿,结果是否能有理想中的意义,但其实,意义在追求的过程中就已经感觉到了。人生,就是这个过程。所以,说起来是目的,但关键在于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尽心尽力做了,就无怨无悔,问心无愧,内心因此获得一种满足和快乐,至于结果,其实已经无所谓了。真正的智者,是这种积极而达观的生活态度。所以,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能做到坦然地接受。不患得患失,不问结果,只管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地做去,其实该得的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又何必问结果?

对于这种内心的弹性和智慧把握,看似灵活,但有一条不能改变,就是:志节一旦认定,始终如一,一生不变,矢志不渝,坚定执行,不为什么人或者什么事所改变,所左右,永远保持这份对自我心志的虔诚,为此真诚地生活,真诚奋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忠于自我,保持自信、自尊,自强不息,上下求索,直到生命的最后。古代儒生坚持道义的志节十分坚定,所谓“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人都想成功,但成功的毕竟是少数。而这个所谓的成功,多是社会标准的,且每个人心里的真实标准也许并不一样。所以,究竟怎样才算成功?并没一个统一的定论。这样,关于成功的结论,就不必那么执着于结果,真正的东西,可能在过程中的所得,真正的标准应该是:你是否感觉到了成长,是否感到快乐和幸福。至于社会上别人的议论,姑且不必计较,任由他们说去,所以,一个人坚持自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只有自己能成全并成就自己,没人可以依靠。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说法自然不同,真正了解你的人并不多,自知才更重要,你认为对,那么就是对,借鉴别人可以,做最终决定的仍然是自己。原则是服从自己内心召唤。

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有自己的成功标准,而不是受社会或是他人所左右。这样,你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功。当然,你必须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样,就不必做无谓的执着,自压自苦自己,增加无谓的痛苦烦恼。而应保持达观乐天,无论结果如何,永远一副乐天姿态。

古人说:“乐天知命,故无忧”,追求的就是一种让生命顺其自然,归于达观自在的状态。在乐天的人眼里,没有灰暗,也没有阴暗心理,永远热爱生活,虽有困苦无奈,虽有挫折困顿,但他能看到太阳每天是新的,日日是好日,如《易经》中所说“生生不息”,也因此他能保持永远向上的姿态,同时能自得其乐。

原宪在鲁国很贫穷,子贡在卫国很富有。由于贫穷,原宪身体受到影响;由于富贵,子贡也为此受累,身心疲惫。所以,一个人贫穷固然是不足,但富贵也有遗憾。快乐安逸最难求。善于快乐的不患贫穷,善于安逸的不图富裕。金钱等物质财富固然能让人过得更舒服,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乃身外之物。而生命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自己那颗心——你是否迷失了自己,本性不再,失去作为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是否失去了内心的真正快乐。所以,如老庄所倡导的那样,让心不失自然无为的状态,保持一份独立和自由,是十分重要的。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能够充分扩张自己善良的本心,就可以懂得什么是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本身就是我们对待天命的最好方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修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最好方法。”所以,为人修身之道,只在于回复其淳厚善良的天性而已。庄子在《刻意篇》中说:“恬淡、寂寞、虚空、无为,这是天地赖以均衡的基准,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人的天性本纯洁无尘,心如明月,没有乌云遮挡,自然明亮;心如静水,无波不起浪;心如明镜,没有灰尘,不必擦拭。如《红楼梦》中对黛玉的评价:“质本洁来还洁去”,你纯净自守,自然也清净无扰。“云去月现,尘拂镜明”的做到自性不迷,拥有自我,就不会为外物所扰,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做到乐天知命,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

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贫富穷通,你都能智慧地处理。这种智慧,其实源于一份对人生社会及人与人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自我的审视,如果一个人有意识地修养自己,就不难达到。有修养的人,往往有超出常人的生存智慧。所以,荀子说:“有涵养的人,处境穷困,心志宽广;身处富贵,恭敬从容;休息的时候,精神也不懈怠;疲倦的时候,容貌仍保持庄重。在显达之时,盛怒之下,罚不过重,喜悦不余,赏不过高。”闲看花开花落,我心自有一份悠然,一份达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