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泾阳县·郑国渠》陕西名胜简介
在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西北仲山西麓之瓠口为渠首。郑国渠系韩国人水利专家郑国建议秦始皇而修建,故以郑国的名字而命渠名。
史载韩桓惠王看到秦统一六国成大势所趋,为了延长秦对其他国家的吞并时间,韩桓惠王想出了“疲秦”之计,派郑国去秦,游说开凿水渠,把秦之重点移向水利,停止东伐。《史记·河渠书》记曰:“令凿泾水”,“欲罢之,毋令东伐”。秦始皇采纳了郑国的建议,于元年(前246年)开工兴建,先后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建成长达150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渠,浇地280万亩,《史记·河渠书》说灌溉泽卤之地4万余顷,为秦建万世之功。
郑国渠以瓢口三四里长石质河床做堰势,以石筑堰而抬高水位,引水口设在泾河弯道凹岸点稍偏下游之位置,此处流速大,进水量足,并利用河道弯处底沙流向凸岸的水流规律,减少沙石入渠,避免渠道淤积。
到了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采纳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国渠南开凿一条农渠,称为白渠或白公渠。再至唐代,郑国渠和白公渠趋于混合,主要发展对象,转换为白渠,把白渠分凿成三渠,北者名曰太白渠,中者名曰中白渠,南者名曰南白渠,总称“三白渠”。这样一来,郑国渠不被重视而渐湮废。
而今,泾阳的渠首遗址犹在,它东起距泾河东岸1800米的尖嘴,西至河西岸湾里王村南,东西长达2300米(河面部分350多米大坝早被发现冲毁),底宽100余米,顶宽10—20米,残高5—6米,坝身由沙土、黑土和细砾堆积而成,未夯而坚硬,结构紧密,抵御水能力强。在这河东近10平方公里的三角形渠首遗址内,密布13处从战国到当代2200多年间的古渠口,26段古渠,古坝和历代引泾河水灌溉情况的碑石将近20通。经勘察,南至大坝,西北至泾河西岸,东北至高台地下缘,呈三角形地带为蓄水区,这是我国已发现最早的水库,比安徽寿县安丰塘汉代蓄水灌溉工程遗址还早300多年。
郑国渠和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经济上的重要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