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北之旅·云台山·若无云台山何来《西游记》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悠悠吴越曲·苏北之旅·云台山·若无云台山何来《西游记》

连云港市郊,有座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山——云台山。它由前云台、中云台、后云台、东连岛、西连岛等大小山岭和岛屿组成,绵延30多公里,周约150公里,共一百三十六峰。山上奇峰怪石,千姿百态;花果异木,四季飘香。

“山海奇观在此间”

云台山古称郁州山,隋代叫郁林山,唐宋名苍梧山,明万历年间始改现名。《山海经》、《云台山图识》等古籍和唐宋以来的诗篇,都说云台山原为黄海中的一列孤岛。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云:“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寰。”明代《海州志》载诗曰:“山如驾海海如山,山海奇观在此间。乘兴时来一登眺,恍疑身世出尘寰。”近代思想家魏源在《云台山碑铭》中也说:“海州云台山者,古在大海中,袤持三百余里,盖岱宗支脉,渡海而来……”一直到了清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海水下退,云台山方与海岸连接。

云台山曾为海内四大灵山之一,隋唐以来,佛教道教徒们在这里筑塔建寺,山山岭岭一时遍布寺庙宫观。每年三月初三,善男信女们扬帆渡海,来此朝山进香,骚人墨客也来此吟诗题勒。最大的寺观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三元宫,它坐落在花果山清风顶,曾有藏经阁、长生庵、大佛寺、玉皇宫、真弄殿、地藏庵、南天门等三十六个单体建筑,抗日战争时期遭日军轰炸毁坏殆尽,以后进行了重建重修。山上原有郁林观,其旧址今已辟为水库。这里附近的巨石上、岩壁间,有唐宋明清诸代石刻题勒十多处,分篆、隶、楷、行等,称“郁林观石刻”。其中“唐隶”镌于一块巨石上,共三百九十三字,字径1寸,题名《东海郁林观东岩壁记》。“宋篆”共一百零二字,字径8寸,碑文为三言诗,由祖无择写诗,苏唐卿书篆,王君章刻碑,集三人各自文、笔、刀之长,被称作“三绝”碑。

吴公在此作《西游》

云台山诸峰最出名的,自然是与古典小说《西游记》有密切关系的花果山。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现淮安河下镇有他的故居。他自幼聪慧,青少年时文名冠于乡里,但屡试不第,五十岁才得一个“岁贡生”,垂老始出任浙江长兴县丞。因他人品刚正,为长吏乡绅所不容,复除“荆府纪善”,遂拂袖返乡。晚年专意著作,据说《西游记》为他八十三岁时所作。

明代,唐僧取经故事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吴承恩有心托物言志,但苦于对山水景物、神仙境界等体味不深,难以下笔。其友淮安知府陈文烛告诉他海州境内有座云台山,为四大灵山之一。吴承恩便乘船来到云台山脚下,一望果然是天灵地秀的仙山,遂一口气攀上青峰顶,住进三官庙。他以青峰顶为基地游览了云台山,看了水帘洞、女娲遗石、南天门、老君堂、玉皇宫、沙河口、七十二洞等地,听了关于这些山水的掌故传说,茅塞顿开,妙笔生花。在民间,留下很多吴承恩受启发写《西游记》的传说。

花果山三元宫附近峭壁上有一洞,神秘莫测。洞口上方倒挂着几十股细细流水,宛似一串串玉珠穿成的帘子相传吴承恩来到这里观景,遇见一位正在砍柴的樵夫,就问此洞叫什么洞。樵夫回答:“叫水帘洞。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有一个石猴精带一群小猴子在山涧洗澡,石猴精忽然发问:‘山涧里的水是哪儿流来的?’于是众猴往上游走找到这个洞口,石猴精首先纵身跳进洞里,后面的小猴也一个个跳进去,从此石猴精就带着小猴住在洞中,当起猴王来。”吴承恩受到启发,设计了《西游记》里孙悟空在水帘洞安家的情节。距水帘洞不远,在两块岩石中夹有一块小石头,如同一个笆斗。当地传说此石为女娲遗石,当年女娲炼石补天没用完,这块石头掉在这两石之间。过了十万八千年,从石肚子里蹦出了那个石猴精。吴承恩因此写出了《西游记》里“石猴出世”的情节。

还相传,吴承恩住在三官庙里,举目四望,只见遍山果木成林,于是问挑水的小和尚果树是谁栽的。小和尚答:“好多年前的一天夜里,山中闯进千把个黑瘦的汉子。他们是反抗朝廷的,在海上与官兵打了一仗。官兵进山围困六六三十六天,厮杀八八六十四回,汉子们皆被打死,满山花果就是死去的汉子们留下的野果果核长成的。”吴承恩为之动容,构思了孙悟空闹天宫、斗神怪的情节。

上山路口,有一南天门——一座建于明代的拱形石砌牌楼,远远望去,真如一天门卡住了通往天庭的大道。吴承恩以此为原型写出《西游记》里的南天门:“初登上界,乍入天堂。金光万道滚虹霓,瑞气千条露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晃晃,宝玉妆成。”

江苏连云港吴承恩墓

事实上,吴承恩在构思《西游记》时的确受到云台上环境很大的影响。《西游记》第九回,把唐僧写成海州人(实际上玄奘是河南偃师人)。《西游记》中的地名,不少在云台山区可找到。六十三回有“乱石山”,现砚台村昔年也叫乱石村。二十回有“半山”,花果山小蟠松扎根处即称半山。八十一回有“镇海寺”,《云台新志》载“西边岛古有兰若叫镇海寺”,等等。

据说,吴承恩在花果山写了两部书,一部是《西游记》,一部是《禹鼎志》。书写成后,他非常高兴,在水帘洞旁一面喝酒,一面润色,不知不觉醉倒了。这时石猴带着一群小猴来了。它看到《西游记》很高兴:“这是写我们的,很好!”而对“不是写我们的”《禹鼎志》则不屑一顾,顺手把书扔到山后,变成了“万卷书”;把笔砚等扔在山下,笔变成“文笔峰”,笔架变成“笔架山”,砚台变成“仙砚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