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关外山·黑龙江之旅·黑龙江·血腥的记忆历史的耻辱
黑龙江中、下游为中俄两国界河,这里曾经燃起熊熊的战火,洒下过无数人的鲜血。著名的清朝将领萨布素,曾在这里带领各族人民进行浴血奋战。第一个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也是在这里签订,瑷珲城内为不忘国耻而种下的“耻辱松”至今犹存。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的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更在黑龙江的土地上留下血腥的记忆。
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
瑷珲城现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乡。
瑷珲又称“艾浑”、“爱呼”、“艾虎”、“爱呼伦”等,得名于城附近的瑷珲河。瑷珲是达斡尔语,汉语意为“可畏”。
1683年10月,清政府任命萨布素为将军带领乌拉宁古塔的官兵一千五百人赴瑷珲建城并在此驻扎防卫。萨布素所建瑷珲城位于黑龙江左岸,史称瑷珲古城。1684年,瑷珲城迁至右岸,才是今天所说的瑷珲城。
现在的瑷珲城内有一座饱经历史磨难的魁星楼。魁星楼建于清代,是一座高20米的楼层建筑,矗立在江边,青砖红墙,巍峨壮观。
魁星楼闻名于世是因为1858年5月22日,黑龙江将军奕山在沙俄帝国的威逼之下在这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从此,中国丧失了黑龙江以北、以东除江东六十四屯以外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海兰泡惨案后,瑷珲城毁于大火,城池夷为平地,惟有魁星楼幸免于难,成为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
瑷珲城北15公里是卡伦山,城东10里是炮台山,皆为清初抗击沙俄军队入侵的地方。
血水染红海兰泡
与现在黑河市瑷珲乡隔河相对的是旧瑷珲城的遗址。1685年瑷珲城由河左岸迁至右岸,旧瑷珲城称为“海兰泡”。1858年被沙俄占领,后改名布拉戈维申斯克。
《中俄瑷珲条约》明确规定:海兰泡及其附近的江东六十屯,为中俄共管地区,江东六十四屯原居住的中国人“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由中国官员管理,不得侵犯其主权。
清光绪六年(1880),中俄双方互换字据,明确江东六十四屯的边界。由于沙俄方面的不断挑衅,无视已定边界,清光绪九年,中俄双方再次丈量边界。清光绪十五年,双方又一次商定边界,划出新的边界线,称为“犁界”。但是沙俄政府无视条约、字据及双方协定的边界线,1890年,悍然出兵,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890年7月16日,沙俄军队将在海兰泡居住的中国居民四千多人赶往黑龙江边,一路上,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的人被沙俄士兵砍杀无数,哭声震天。到达黑龙江江边后,沙俄军警竟将中国居民赶入滚滚的江水中,有不愿意下水的,沙俄士兵用刺刀、枪托逼入江中;有在江面上挣扎的,沙俄士兵举枪射击,一时间,浮尸遍江,江水一片血红,哭喊声,垂死呻吟声,响彻九霄,震动天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海兰泡惨案。
此后,沙俄军队又对江东六十四屯下了毒手。江东六十四屯原是瑷珲城所管辖的地区,物产十分丰饶。海兰泡惨案发生后,江东六十四屯的居民纷纷过江逃避,新瑷珲城的官兵也派船只接应。但凶残的沙俄军警闻讯赶到江边,用机枪向中国居民扫射,沙俄骑兵骑马驰骋于难民队伍中,大开杀戒,见人就砍,七千多未来得及渡江的中国居民无一生还,江东六十四屯也毁于一片大火之中,江水又一次变成了可怖的红色。
滚滚而逝的江水将永远是历史的见证人,铭记着沙俄政府惨无人道的兽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