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礼义,晓于法理》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于礼义,晓于法理》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郡平阳 (今山东新泰县) 人,是汉代鲁国儒生高堂生的后代。少年时读书,泰山郡太守薛悌任命他为督邮。

郡督军和薛悌发生争议,督军直呼薛悌的名字来呵斥他。高堂隆按剑叱斥督军说:“过去鲁定公被侮辱,孔仲尼两次登阶陈辞;赵王被要挟弹秦筝,蔺相如反过来进缶给秦王。对着下级直接叫长官的名字,道义上应受到惩治。”

督军吓得变了脸色,薛悌惊慌地站起来制止他。高堂隆以后离官,到济南避难。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召他为丞相军议掾,后任历城侯曹徽的文学,转为王国相。

曹徽遇太祖曹操逝世,不举哀,反而游玩打猎到处驰骋; 高堂隆用大义直言劝谏,表现出辅助王侯的节操。黄初 (公元220~226年)年间,任堂阳县长,又通过选拔任平原王曹叡的傅。平原王曹叡即帝位,这就是魏明帝。明帝曹叡任高堂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

明帝刚即位,群臣中有的认为应该举行大宴会,高堂隆说:“唐尧、虞舜逝世百姓悲哀得三年静绝音乐,殷高宗考虑兴复殷商三年不言政事,因此最高尚的道德就充满着祥和,能光照四海。”认为不应该举行大宴会,明帝曹叡恭敬地接纳了他的意见。后升他为陈留郡太守。

犊民酉牧,年纪有七十多岁了,有很高尚的品德,高堂隆推举他为计曹掾;曹叡十分赞赏他,特地任命他为郎中来显明他。又征召高堂隆为散骑常侍,赐给他关内侯的封爵。

青龙年间 (公元233~236年),曹叡大肆修建宫殿馆舍,要到西边去取来长安大钟。高堂隆上疏说:“过去周景王不效法周文王、武王的英明品德,忽略周公旦制订的神圣制度,既铸大钱,又造大钟,单穆公劝谏而不听从,冷州鸠批评也不听从,以致迷途不返,周朝的政治因此衰败。优秀的史官记录了这件事,把它作为永久的鉴戒。但是现在的小人们,喜欢述说秦朝、汉朝奢侈浪费的排场来扰乱皇上的思想,求取导致灭国的不讲法度的器物,搞得人民劳苦耗费财力,以致损害国家的美好政治,这实在不是用来建成和美的礼乐、保持神明的美善的方法。”

这天,曹叡到尚方署,高堂隆和卞兰跟从。曹叡把高堂隆的表章给卞兰,令卞兰责难高堂隆说:“国家的兴盛衰败由政治决定,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教化不明显,难道是钟的罪过?”

高堂隆说:“礼乐是治国的根本。因此舜的箫韶之乐九次演奏,连凤凰也来礼拜,雷鼓六次变更演奏,天神也会因此下降,政治因此安定,刑法因此废弃不用,这就是祥和之声到了极点。淫声响起,商纣王的统治因此崩溃。大钟铸成后,周景王的统治因此衰落。国家存亡的关键,都由这里产生,怎么说国家的兴亡不是从这里一步步逐渐发展的呢?国君的举动一定要载入史册,这是古代的规矩。国君的行为不符合法规,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圣王高兴听到别人指出他的缺点,因此有规劝的措施;忠臣愿意为节操尽力,因此有尽忠而不顾自己安危的大义。”皇上称道他说得好。

当时国家多事,军事频繁,刑法深重。高堂隆上疏说:“开创基业传位给后代子孙,一定要等待英明的君主治国救世,也需要优良的辅相,因为他们能成就各种事业治理、安定众事。移风易俗,宣扬显明仁政教化,使四方边境同受教化,归向朝廷,让善政的恩惠光明远照,国内远近内外敬慕仁义,这本来不是一般的官吏能够办到的。现在官员们只知纠缠刑律条文,不以仁政大道为根本,因此施用刑法而犯法的仍然不断,民俗衰败而不敦厚。应该尊崇礼乐,在明堂按次序排列行礼,修建辟雍、明堂、灵台等三雍和推行大射、养老等礼仪,营建郊祭庙堂,尊重儒生,推举隐逸志士,宣扬显明制度,改定纪时历法,变换车马祭牲的颜色,提倡和乐简易的风气,崇尚勤俭朴素,然后备好礼品举行封禅大典,把功劳归于后世子孙。这大概应是最美好的治国大事,不朽的高尚事业。这样,九州之内,可以拱手就能治理好,还担忧什么呢! 不端正治国的根本而纠正那些细微末节的小事,就好像要理丝反而弄乱了丝线,不是治国理政的原则。可以命令三公、朝廷官员和知识渊博的儒生,制定这些事情的法规,作为国家的规范。”

高堂隆又认为改定纪时历法,规定车马祭牲的颜色,制定特定的旗号标志,使用不同的器械,是自古以来帝王显明自己的政令、改变人民视听的措施,因此春季的三个月冠以“王”字,以显明天统、地统、人统等不同的历法制度。于是他论述旧的规章制度,上奏改变。

曹叡听从他的建议,改青龙五年(公元237年)三月为景初元年四月,服色崇尚黄色,祭牲用白色,按正月建丑的地统制度纪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