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权衡轻重》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景耀六年 (公元263年) 冬,魏国的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县,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轻易攻入,因而没有作守城的军事部署,待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百姓惶惶不安,都逃散到山野中,不能禁止。
后主召集群臣相聚商议,无计可施。有人认为蜀国和吴国本来是和睦友好的邻国,可以投奔吴国; 有人认为蜀国以南的七个郡,地势险阻陡峭,容易自我防守,可以逃奔南中。
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身于别国作为帝王的,如今若奔往吴国,本当屈服称臣,况且只要政治措施没有差异,大国就能吞并小国,这是命数的自然。由此说来,魏国能吞并吴国,而吴国不能吞并魏国是显而易见的了。一样是作为小人去称臣,哪一个大呢?蒙受两次耻辱,何不只蒙受一次呢?况且如果想要奔往南中,就应当早些谋划,然后才能行动成功; 今大敌已近,祸将临头,小人们的心思,没有一个靠得住,恐怕大驾起程之日,发生变幻不测之事,怎么能到达南中呢?”
众臣中有人反驳谯周说:“眼下邓艾已经不远,恐怕不会接受投降,怎么办?”
谯周说: “当今东吴还没有归顺,依时势邓艾不得不接受投降,接受投降后,就不得不以礼相待。如果陛下投降魏国,魏国不肯划割土地授封陛下的话,我请求亲身前往京城,用往古的道义争辩。”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说法。
后主还是对是否进入南中犹豫不决,谯周呈上奏章说:“有人劝说陛下因为魏国军队已深入蜀国,有打算去南中的想法,臣愚笨地认为不妥。为什么呢?南方是僻远的少数民族居地,平常对蜀国没有进贡负担,还多次反叛。自从丞相诸葛亮南征,以兵势逼迫,困窘之后才表示愿意服从。此后向蜀国提供赋税,取来作为军队给养,已经结下愁怨,这是一些心怀对立情绪的国家中的人。如今我们因为困迫,想前往依靠,恐怕一定又会反叛,此其一; 魏国军队前来,不只是夺取蜀国而已,我们如果奔向南方,他们一定会趁着我们势力衰败,及时地追击,此其二; 如果到了南方,对外要抗击敌军,对内要供给衣物车马,费用扩大,没有别的途径获取,耗损众少数民族必定会过分,过分则一定会迅速反叛,此其三;以前王郎在邯郸妄自称帝,当时刘秀在信都,遭到王郎的威逼,打算放弃地盘退回长安。邳肜劝谏说: ‘您大驾西还,那么邯郸的人民不肯抛弃父母,放弃故城主人的地位,而千里陪送你,他们在道途中逃跑反叛是必然的。’ 刘秀依从了邳肜,终于攻占了邯郸城。如今魏国军队已来,陛下南行,真担心邳肜的话再在当今得到验证,此其四。希望陛下早日对它做好打算,尚可获得爵位封地; 如果终究去了南方,情势穷困时才臣服,那么祸患一定会深重。《周易》说: ‘亢的意思是知道得到而不知道丧失,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 懂得得失存亡而不失去正道,大概只有圣人!’讲的是圣人知天命而不一味地固执己见。因此唐尧、虞舜由于儿子不好,懂得天意另有所授,于是寻访应授的人;儿子虽然不争气,祸患还未萌发,而已经想到了要把帝王授给他人,何况如今祸患已经到来了呢! 因此微子虽是商纣王之兄,仍反绑自己、口衔玉璧归降周武王,难道他心中情愿吗,是不得已。”
于是蜀汉朝廷最终听从了谯周的建议。刘氏家族没遭患难,蜀国免遭战祸,都是谯周的谋略。
当时司马昭担任曹魏相国,因为谯周有保全国家的功绩,封他为阳城亭侯。又发文征召谯周,谯周进到汉中郡后,为疾病所困不能再走。咸熙二年 (公元265年) 夏,巴郡人文立从洛阳返回蜀地,拜访谯周。谯周言谈间,顺手在木版上写下几个字给文立看: “典午氏快了啊,月酉之时将亡。”典午指的是司马; 月酉指的是八月。到八月时司马昭果然死去。
司马炎建立晋朝称帝后,多次下诏书到谯周所住之处的官府要求遣送谯周。谯周于是抱病登车前往洛阳,泰始三年 (公元267年) 到达。因病不起,朝廷派人前来任命他为骑都尉,谯周自我陈述无功而受封,请求归还官爵与封地,但概未得到允许。
泰始五年 (公元269年),《三国志》一书的作者陈寿曾任巴西郡中正,政事交清后,请求归家休假,前去与谯周话别,谯周对陈寿说: “以前孔子年七十二,刘向、扬雄年七十一而去世,如今我已年过七十,期望仰慕孔子的遗风,称得上与刘向、扬雄同途,恐怕不出后年,一定会去世,不再能相见了。”陈寿疑心谯周是通术数的,故有此说。
泰始六年 (公元270年)秋,任命谯周担任散骑常侍,因病重没有接受。到冬季去世。所著述的,写定《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之类百多篇。
谯周三个儿子,谯熙、谯贤、谯同。少子谯同十分喜欢谯周的学业,也把忠诚朴质作为行为准则,被举荐为孝廉,任命为锡县令、东宫洗马,朝廷征召不赴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