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章趣谈·乾隆
《乾隆》:乾隆 清康熙五十年—嘉庆四年(1711-1799),雍正第四子,在位60年,太上皇3年。在他即位之初,所实行的宽猛互济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其文治武功。他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精于鉴藏书画,编有《石渠宝笈》。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3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晚年为人重奢靡,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以至农民起义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乾隆》:主要闲章:三希堂 和顺积中 执两用中 太上皇帝之宝 归政仍训政 心愿符初
三希堂
三希堂为养心殿西暖阁,因藏有王氏三帖而得名,乾隆曾为此作《三希堂记》,并将“三希”之意引申为希贤、希圣、希天。《春游社琐谈》载张伯驹《三希堂晋帖》云:“清乾隆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名三希堂。《快雪时晴帖》为唐摹,且非唐摹之佳者,以赵松雪之跋而得名,乾隆最重赵字,视为真迹,毕一生之力临仿此帖。《中秋帖》见《宣和书谱》,即《十二月帖》。《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槜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大观录》云:‘共三行二十二字,前后有收藏宋印。此迹书法古厚,墨彩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则《中秋帖》即系米临。其明清鉴藏家认为晋迹无疑者,则王珣《伯远帖》也。《快雪时晴帖》原藏故宫博物馆(现在台湾)。《中秋》、《伯远》两帖,余于民国二十六年春,并李太白《上阳台帖》,见于郭世五家,当为废帝溥仪在天津张园时所卖出者,郭有伊秉绶《三圣草堂额》,颇以自豪。但其旨在图利,非为收藏。当时余恐两帖或流落海外,不复有延津剑合之望。倩惠古斋柳春农居间,郭以二帖并李太白《上阳台帖》另附以唐寅《孟蜀宫妓图》轴、王时敏《山水》轴、蒋廷锡《瑞蔬图》轴,议价共二十五万元让于余。先给六万元,余款一年为期付竣。至夏,卢沟桥变起,金融封锁,款至次年期不能付,乃以二帖退还之,以《上阳台帖》、《孟蜀宫妓图》、烟客之《山水》、南沙之《瑞蔬图》留抵已付之款,仍由惠古斋柳春农居间结束。郭世五名葆昌,河北定兴人,出身古玩商。后为袁世凯差官,极机警干练,颇得袁宠任,渐荐升至总统府庶务司长……日本投降后,余返京,首托惠古斋柳春农向郭氏后人郭昭俊询问二王法帖,则仍在郭家。问其让价,一帖为三千万联币,合当时黄金一千两,尚属顾念交情,未能减价……北京围城以前,郭子已逃往上海,携二帖逃香港转台湾。《新民晚报·艺坛通讯》又载:‘王珣、王献之二帖,今由郭昭俊自中南银行取出,携至台北,将求善价。此种国宝竟容私人如此挟逃,又竟无人管,怪极。’时余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又连续发表关于故宫收购书画之事。马衡院长对人言,颇以余为院内人员而不为院讳为责。余笑置之。后郭昭俊居香港,二帖押于英国某银行。故宫博物馆辗转在香港以重价收回。然三希之延津剑合,则尚有所待也。”至今,故宫博物馆档案中还保存着1951年11月8日由周恩来总理批复此事的电报抄文。
乾隆像
三希堂
和顺积中
执两用中
太上皇帝之宝
归政仍训政
心愿符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