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章趣谈·乾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闲章趣谈·乾隆

《乾隆》:乾隆 清康熙五十年—嘉庆四年(1711-1799),雍正第四子,在位60年,太上皇3年。在他即位之初,所实行的宽猛互济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其文治武功。他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精于鉴藏书画,编有《石渠宝笈》。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3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晚年为人重奢靡,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以至农民起义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乾隆》:主要闲章:三希堂 和顺积中 执两用中 太上皇帝之宝 归政仍训政 心愿符初



三希堂

三希堂为养心殿西暖阁,因藏有王氏三帖而得名,乾隆曾为此作《三希堂记》,并将“三希”之意引申为希贤、希圣、希天。《春游社琐谈》载张伯驹《三希堂晋帖》云:“清乾隆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名三希堂。《快雪时晴帖》为唐摹,且非唐摹之佳者,以赵松雪之跋而得名,乾隆最重赵字,视为真迹,毕一生之力临仿此帖。《中秋帖》见《宣和书谱》,即《十二月帖》。《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槜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大观录》云:‘共三行二十二字,前后有收藏宋印。此迹书法古厚,墨彩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则《中秋帖》即系米临。其明清鉴藏家认为晋迹无疑者,则王珣《伯远帖》也。《快雪时晴帖》原藏故宫博物馆(现在台湾)。《中秋》、《伯远》两帖,余于民国二十六年春,并李太白《上阳台帖》,见于郭世五家,当为废帝溥仪在天津张园时所卖出者,郭有伊秉绶《三圣草堂额》,颇以自豪。但其旨在图利,非为收藏。当时余恐两帖或流落海外,不复有延津剑合之望。倩惠古斋柳春农居间,郭以二帖并李太白《上阳台帖》另附以唐寅《孟蜀宫妓图》轴、王时敏《山水》轴、蒋廷锡《瑞蔬图》轴,议价共二十五万元让于余。先给六万元,余款一年为期付竣。至夏,卢沟桥变起,金融封锁,款至次年期不能付,乃以二帖退还之,以《上阳台帖》、《孟蜀宫妓图》、烟客之《山水》、南沙之《瑞蔬图》留抵已付之款,仍由惠古斋柳春农居间结束。郭世五名葆昌,河北定兴人,出身古玩商。后为袁世凯差官,极机警干练,颇得袁宠任,渐荐升至总统府庶务司长……日本投降后,余返京,首托惠古斋柳春农向郭氏后人郭昭俊询问二王法帖,则仍在郭家。问其让价,一帖为三千万联币,合当时黄金一千两,尚属顾念交情,未能减价……北京围城以前,郭子已逃往上海,携二帖逃香港转台湾。《新民晚报·艺坛通讯》又载:‘王珣、王献之二帖,今由郭昭俊自中南银行取出,携至台北,将求善价。此种国宝竟容人如此挟逃,又竟无人管,怪极。’时余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又连续发表关于故宫收购书画之事。马衡院长对人言,颇以余为院内人员而不为院讳为责。余笑置之。后郭昭俊居香港,二帖押于英国某银行。故宫博物馆辗转在香港以重价收回。然三希之延津剑合,则尚有所待也。”至今,故宫博物馆档案中还保存着1951年11月8日由周恩来总理批复此事的电报抄文。



乾隆像



和顺积中 执两用中

乾隆即位之初,针对雍正后朝紧张的政治气氛和不断激化的各种矛盾,宣称要减去繁苛,与民休息,对当时一些比较严苛的政策作了较大的改动和调整。他首先转变了治国的指导思想,提出“中道政治”和“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为执行新的政策制造舆论根据。他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为依据,提出“治天下之道贵乎得中,故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天下之理,惟有一中。中者无过不及,宽严并济之道也”。正是这种舆论的辅垫,才使乾隆初期治国政策的转变顺理成章,没有引起大的波澜。



三希堂





和顺积中





执两用中



太上皇帝之宝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即乾隆即位周甲之年,他召集皇子、皇孙、诸王公大臣一起郑重取出当年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建储密旨,宣布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并决定次年新正举行禅位大典。嘉庆元年正月元旦,大典隆重举行。乾隆将“皇帝之宝”授给颙琰,从此结束了自己长达60年的皇帝生涯,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帝”。



归政仍训政

对于乾隆来说,御极60年便禅位归政的思想在他继位之初就已经产生了,但实际上,直到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他才公开提出此事。开始他只不过是以此祈求长寿,但几年以后,当归政和建储发生了联系,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承诺意味着什么。对于他来讲,失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无法容忍的。于是,他以惯用的舆论手段,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的身体精神强固、健康如故,表现出老当益壮的心态,“晴量雨较从头起,旰食宵食一意淳。己力敢辞日耄耋,天恩惟赖有精神”……另一方面,他在国家治理上处心积虑,犹日孜孜,自强不息,以他的雄才大略完成了声威赫赫的十全武功。他大规模黜免钱粮,抚恤灾荒,致使万民欢悦,颂声如雷,呈现出一派河清海晏之气……表明只要他还健在,国家便一日不能无他,这就为他最后“归政仍训政”提供了自然而然的现实依据……故在他宣布归政之日,便决定“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嘉庆皇帝即位后,乾隆非但没有把传位诏中规定的嗣皇帝有权处理各部院、门及各省题奏本章及任免官吏的权力交出,反而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而且仍然居住在养心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去世为止。“归政仍训政”一直是乾隆做太上皇时的行为准则,他以此对嘉庆帝进行约束,保证了国家政治仍然按照他的意图运行(郭福祥《明清帝后玺印》)。



心愿符初

乾隆晚年,除了训政之外,还经常沉浸在对自己一生历程的回味之中,津津乐道于“得遂初心”、“心愿符初”,无疑在这种回味中他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和精神寄托。“朕缵绍鸿业,六十年间,景运庞洪,版图式廓,十全纪绩,五代同堂,积庆骈蓄,实为史册所罕见”(《清高宗御制文三集》)。无论家事还是国事,乾隆都表现出一个成功者的优越和自得。(同上)



太上皇帝之宝





归政仍训政





心愿符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