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创始人。生于普鲁士的莱茵省特里尔城,父母均犹太人。早年时代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耶拿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并获博士学位。在哲学方面努力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1840年1月开始为科隆的《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进入《莱茵报》当编辑,负责撰写有关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社论。《莱茵报》被普鲁士当局查封之后,马克思去巴黎研究法国的共产主义,并同法国和德国工人的共产主义者团体发生联系。写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同A·卢格共同出版《德法年鉴》,1844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证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并号召以“无产阶级起义”实现哲学的观念。后被基佐政府逐出法国。1845年2月前往布鲁塞尔,开始了同恩格斯的毕生合作关系。两人合写一部《神圣家族》,详细批判B·鲍威尔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又在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阐述了他们的唯物史观。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学说。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不可能一跃而过;无产阶级不可能一下子跳进共产主义;工人运动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基础。他还在《哲学的贫困》(1847)一书中与法国社会主义思想家蒲鲁东论战,指出,在任何既成的经济体系中,对立的东西是不可能取得平衡的,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确定的过渡性的历史形态。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后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开会,派代表去见马克思。马恩两人一道参加这一组织,拟定了同盟的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参加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并受大会委托,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宣言提出10项措施(如征收高额累进税等)作为走向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宣言断定无产阶级的胜利将是最后的斗争,会使阶级社会永远结束。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848年初,欧洲的几个国家突然爆发革命。当革命在奥地利和德国得到成功时,马克思返回莱茵兰。在科隆他拥护工人阶级同民主主义资产阶级联合的政策,反对提名独立的工人候选人竞选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议员,并通过《新莱茵报》要求实行立宪民主和同俄国交战。他成为工人联合会的领导人。1849年5月遭到驱逐。他前往巴黎,又被驱逐出境。1849年8月去伦敦,重新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主张采取更大胆的革命政策。1850年3月与恩格斯合写《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要求为革命的“永久化”而斗争。1851年,他成为《纽约论坛报》驻欧洲记者,在1851—1862年间撰写将近500篇文章和社论。1859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序言中表现了他的唯物史观,并为详尽论证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虽非协会的创始人或领导者,但不久即成为它的主要灵魂。1864年9月在伦敦举行第一次公开集会时,他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强调合作运动和议会立法的积极成就。巴黎公社使马克思成为一位国际人物,他对巴黎公社的成立表示坚决的支持。作为第一国际的领袖,马克思的名字在整个欧洲成为巴黎公社所体现的革命精神的同义语。在1872年海牙国际代表大会上,马克思终于击败了巴枯宁领导的左翼反对派组织“国际社会民主同盟”向总委员会的领导权进行的挑战。并批判了第一国际内部的蒲鲁东派、工联派、投降主义、无政府主义、分裂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当拉萨尔派与他自己的追随者于1875年合流建立德国社会民主党时,他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批判了拉萨尔改良主义。马克思一生中作出两项伟大的发现,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在柏林出版,第二卷和第三卷由恩格斯编辑,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他指出,生产发展的每个阶级都与相应的阶级结构有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最后出现一个无阶级的社会。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最重要贡献是“辩证”的分析方法,即认为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引起“矛盾”的内在力量,只有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决这些矛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