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宗李秉常
秉常,即位时年仅8岁,由皇太后梁氏摄政,太后之弟梁乙埋为国相。
一、母党专政,倒行逆施
太后梁氏姐弟是汉人,在西夏皇族中自然没有多大威望,但是他们依靠先帝谅祚的专宠,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在朝中形成相当大的势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梁氏姐弟乘新帝幼冲之机,大力扩展自己的力量。他们选用亲信,培植党羽,凡近臣要职,全用亲属。同时排斥异己,如都统军嵬名浪迂,是景宗元昊之弟,毅宗时任过国相,他精通兵法,熟谙边事,因为对梁氏不满,这个三朝元老被罢官流放。这样,很快地在贵族中聚成一个以梁太后、梁乙埋和大将都罗马尾、贵族罔萌讹为首的母党集团,牢牢地控制了西夏的最高统治权。
为了争取党项贵族的支持,梁氏提出恢复蕃礼来笼络人心。乾道二年 (1069)梁太后用秉常的名义,上表宋朝,请求恢复夏国的蕃仪,得到宋朝的允许。元昊曾经提倡蕃礼,谅祚改用汉礼,此时梁氏又恢复蕃礼。
在对宋关系上,他们不顾毅宗与宋订立的讲和条件,连年进攻宋朝,企图用战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并以此向宋索取厚赐。天赐礼盛国庆元年(1070),梁氏点集夏国全部兵力,号称数十万之众,倾巢而出,分几路大军进攻宋朝的环、庆等州。实际上这是一次军事冒险行动,夏兵气势汹汹,但外强中干,国内空虚,吐蕃首领董毡探悉实情,出兵骚扰夏境。梁乙埋闻听后方被扰,十分惊恐,连忙撤兵回夏。一场声势浩大的侵宋战争,烟消云散。天赐礼盛国庆二年 (1071),梁乙埋又率夏兵攻宋,但出战屡遭不利,士气低落,后来几乎连兵都点集不起来,只得乞求辽道宗出兵助战,才勉强收场,同年五月,梁氏见出师不利,退兵无颜,在进退无奈之下,只好遣使与宋议和。
梁氏母党集团的倒行逆施和穷兵黩武,加深了西夏国内的矛盾,银、夏一带的生产遭到破坏,西夏居民的生活更加恶劣。
二、秉常被囚,夏宋开战
大安二年(1076),秉常16岁,开始亲理朝政。但是,当时梁氏母党已经完全控制国政,秉常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大安六年(1080),秉常在一部分皇族的支持下,提出下令取消蕃仪,恢复汉礼。然而就连这么一点小小的反抗表示,也被母党势力否定了。
大安七年 (1081),秉常已经21岁。他对母党的跋扈行为深感不满,为了削弱梁氏的势力,他接受大将李清的建议,将黄河以南的不毛之地划归宋朝,以此借助宋朝的力量,对付梁氏。但是李清尚未出发赴宋联系,此事已被梁氏得知,即命幸臣罔萌讹先将李清诱出杀害,然后将秉常囚禁在兴庆府城外。
此讯一出,朝廷内外震惊。秉常的皇族亲党和各部酋长非常愤怒,即领各部兵卒,固守堡寨,与梁氏对抗,一时国中大乱。保泰统军禹藏花麻以皇帝失位为由,请求宋朝发兵征讨梁氏。
宋神宗正在等待复仇的机会,一看时机来到,就出兵分五路伐夏。宋军的部署是以李宪为五路统帅,出熙河路; 种谔出鄜延路; 高遵裕出环庆路; 刘昌祚出泾原路; 王中正出河东路,计划由刘、高两路会师灵州,直捣兴州; 王、种两路会师夏州,进攻怀州,最后合攻兴州。并且有吐蕃大首领董毡派兵从征,利用侧击,牵制西夏右厢兵力。
战争开始,刘昌祚的五万人马先进,夺取堪哥平磨哆隘口,直抵灵州城下。但是刘昌祚受高遵裕节制,高遵裕嫉妬刘昌祚独成大功,故意命令刘昌祚稍待后兵,致使刘昌祚不能乘胜立即攻城。待高军到达,夏兵已经作好防御准备,严城以待。宋军在互相嫉妬之中轻失战机,以致围城十八天不能攻克。夏兵则趁宋军久攻困乏之时,突然决放黄河七级渠水,淹灌宋营,同时抄绝宋军粮道。宋军连困加饿,又遭冻溺,伤死无数,不战自溃。高遵裕军八万七千人,只剩下一万三千残兵。种谔军九万三千人,虽初战获小胜,但行至夏州索家平时,适逢天降大雪,军中衣粮缺乏,士卒溃散,只剩三万人归队。王中正军六万人,出麟州,渡无定河,循水北行,但沿途都是沙湿地带,宋军很不习惯,人马多遭陷没,几至寸步难行,勉强行至宥州奈王井,军粮已经告竭,士兵已失二万,无法再进,被迫退回。宋军五路统帅李宪虽获小胜,驻营于天都山下,得悉各路失利,不能久战,领兵撤归熙河路。宋朝声势浩大的五路讨伐就这样草草收兵了。
这次宋、夏之战,西夏防御胜利的原因,主要是夏兵还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而且能因地制宜,出奇制胜。战争初期,当夏兵屡屡败退时,梁太后十分惊慌,急召群臣商议对策。一些少壮派将领竭力主张迎击,唯独有一老将提出了 “不战而困” 的计策,就是坚壁清野,断绝敌人的粮饷,诱敌深入,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结果证明,此策有效。这个老将提出的计策,实际上就是元昊对付宋军的基本策略。宋朝在这次战争中的失败,暴露了宋军将领不和、指挥不灵、兵士纪律松弛,士气低落,战斗力薄弱等弊病。宋神宗本来想趁西夏内乱之机,出兵讨伐,企图一战告捷,重惩西夏,谁知适得其反,在外敌兵临国门的情况下,西夏将领能以大局为重,一致对外,抗击宋军。
这场战争使西夏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战后不仅“岁赐既罢,和市亦绝”,而且由于坚壁清野,前线空虚,被宋军取得边境许多据点。宋、夏交界的横山之地,“不敢耕者至二百余里。”
一年后,夏、宋之间又发生了一场战争—— “永乐之战”。
为了消除西夏的威胁,宋廷内有些大臣主张从银州起,在宥州、夏州、盐州、会州、兰州等地修筑城寨的计划,认为用这种修筑堡寨,步步为营的办法可以困逼兴州、灵州,迫使西夏就范。实际上这是用牢固的前哨基地组成防御线,并不是什么高明的计策。宋神宗决定派徐禧到边境视察,并且接受徐禧的建议,兴工修造了位于银、夏、宥三州交界处的永乐城 (今陕西米脂县西,近无定河),城成,新名银川砦。
西夏当然不会允许宋朝把钉子打在自己的地面上。城刚筑就,西夏就派三十万之众来攻。徐禧带诸将登城了望,只见城西夏兵布满原野,竟然一眼望不见边。宋将见夏兵人多势众,阵列有序,军旗猎猎,喊声震天,不免惊恐万状。夏兵发动进攻时,先由叶悖麻率领号称“铁鹞子”精锐骑兵冲荡过河,来回驰骋,声势非凡,军威振奋。徐禧被迫领兵应战,宋军不战先惧,一触即溃,逃回城中。夏兵乘势迅即将永乐城团团围住。夏兵占据水砦,切断城中水源。城中宋军饥渴难忍,甚至绞马粪汁充作饮料,渴死大半。永乐城告急,宋方沈括、李宪等率兵赶来增援,在半途被夏兵阻击,无法赴援。守城宋军在夏兵围城打援之下,外无救兵,内无饮水,力竭难支。入夜,忽降大雨,宋军如逢甘露。正在庆幸之际,夏兵却已乘雨势急攻,永乐城即告陷落。此战,宋军自徐禧以下二百余将全部阵亡,兵士损折万余。夏兵接着包围米脂,耀兵三日,扬长而去。
宋神宗接到永乐城惨败的消息,又气又恨,竟然临朝痛哭,弄得宋廷上下一片悲恸。战后,夏、宋再度议和。
三、秉常复位,困境难变
两次战争虽然都以西夏的胜利而告终,但是西夏的国力总究有限,承受不了战争的耗费。连年战争造成国内财力困乏,物价暴涨,一尺布竟涨至十千文钱。官兵怨恨,民不聊生,朝中对梁氏专权的不满情绪日趋激烈,要求惠宗复出的呼声也日趋高涨。梁太后与梁乙埋自知众怒难平,只好决定让秉常复位,以此缓和国内的矛盾。
大安九年 (1083),就在永乐之战结束后约半年,秉常即位,这时他已24岁。
尽管朝中上下对秉常复位寄于希望,但是秉常并不能改变西夏的困境。西夏国政仍然掌握在梁太后和梁乙埋手里,他们一面遣使向宋表请称臣纳贡,重新得到宋朝的“岁赐”; 一面又以索要西夏旧有疆土为由,不断攻掠宋朝边境。
大安十一年(1085),国相梁乙埋终于死了,但是梁太后又将梁乙埋之子梁乞逋立为国相,梁氏姐弟专权变成姑侄专权,秉常仍然摆脱不了梁氏的控制。八个月后,专横一世的梁太后也死了,梁乞逋失去了靠山,地位开始动摇。
这样,与母党对抗多年的皇族势力抬头了,皇族仁多保忠分掌左右厢兵,握有兵权,于是以他为首的皇族势力开始与梁乞逋公开抗衡。西夏统治集团内皇族与母党的斗争一度尖锐起来。
复位才两年的秉常,在这种激烈的争权夺利之中结束了短促的一生,于天安礼定元年 (1086) 死去,终年26岁,在位19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