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通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于通

字理达,文登西龙格村人。父于真,边读书边耕田,勤而俭,为一忠厚长者。于通天资迥出,才气超群,在文登县学读书时名列前茅。明弘治元年 (1488) 岁贡。丛兰与于通10岁以后皆师从岁贡刘鉴,二人最为刘鉴器重。丛兰为于公廉节序云: “公髫年[1]时与吾共事诗书,雄姿英发,才质明敏,予孜孜焉不及后尘是惧。既而弱冠,萤窗结社,公执牛耳[2]以会诸友,其文之端冕,恍如其人,每谓余曰,为人宜刚正,造文须冠裳,始不负七尺躯丈夫子也。”未几年,丛兰博第一,而于通却屡试不中,后荐为岁贡。明弘治十七年(1504) 授山西省庆阳府真宁县尹。政行宜人,事为宜俗,几及一载循声远著。又改任大同府广灵县县尹。通在任奋前修益敦政务,礼贤下士,劝课农桑,优恤孤老,赈贷饥寒。钦省刑罚而人无告冤,薄输税敛而人无告艰,节爱民力而人无告劳,两历清官吏司民安。当时,奸宦刘瑾恣肆贪婪,苦求厚利,于通持身清白,不肯受人挫辱,不投宦官所好,遂即辞职回家。士民挽留眷怀之思不能打扰他回家的念头,离开的时候泣声载道,老幼依依不舍。家居城郭,修理农事。正德七年(1512)三月,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文城,于通整衣端坐,不肯逃避,视义军为贼寇,大骂而被杀。祀文登县忠义祠。

【注释】

[1] 髫 (tiáo)年: 童年。髫,古代指孩子下垂的头发。

[2]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者亲手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