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祭祀·儒学宗教祭祀的深远影响·渗透民间世俗生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一天地君亲师—宗教与祭祀·儒学宗教祭祀的深远影响·渗透民间世俗生活

宗教祭祀又与社会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的甚至演变成全民的风俗和节日。由于儒家多从教化的角度、形式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宗教祭祀,因此比较容易忽视宗教信仰与宗教理论的建设和深化,往往仅满足关于天命鬼神的一般性观念。这样,祭祀的宗教性常常被世俗的礼教形式所淹没。这样,形形色色的神被创造了出来,被人们祈拜供奉。《礼记·郊特牲》说:“祭百种以报啬也;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世俗的人们在万物有灵的一般宗教观念支配下,以重现实、尚实用的宗教态度,不管是什么,只要对自己有利、有用、有所寄托,就都可以请上神坛。因此,中国各行各业都有了形形色色的神供人崇拜。搞建筑的有鲁班神,养蚕的有蚕神,经商的有商神,造纸的祀蔡伦等等。祭拜这些行业神,起着把本行业团聚在一起的作用,也是敬业精神的表现,它们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朱熹说宋代“风俗尚鬼,如新安等处,朝夕如在鬼窟。居民才出门,便带纸片入庙,祀而后行。士人之过者,必以名纸称门生某人谒庙。”可见宋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都要祈报神灵。宋代如此,其他朝代也同样如此。一些祭祀仪式,或因其内在的宗法因素、或伦理道德教育因素,或因祭祀礼仪的本身与劳动生活有关,在长期举行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礼俗和节日。如腊祭是古人在年终举行的庆丰收祭百神的隆重祭礼。《礼记· 杂记》记载孔子弟子子贡参观腊祭后,孔子问他“乐乎?”子贡回答说:“一国之人皆若狂,赐(子贡名)未知其乐也。”孔子对他说:“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文王)武(武王)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由此观之,腊祭在当时已从一种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变成一种重大的节日。百姓劳苦百日(实指一年),欢乐一日,这种风俗流传了几千年。后来由于腊祭日与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吻合,于是佛教中献粥供佛的习俗与腊祭的风俗相融合,演变成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的民俗。社稷神的产生,本出于对土地五谷崇拜,作为农业国,祭社自然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祭典之一。每逢社祭之日,民间除祭社神外还举行各种活动,如赶集看戏、请客饮酒等,社祭日实际成了民间休息欢娱的节日。唐代王驾《社日》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形象地体现了社祭的节日气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