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署建筑·淅川荆紫关协镇都督府
荆紫关协镇都督府位于淅川县荆紫关镇古街道南侧中学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紫关镇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紫关位于长江重要支流丹江一侧,处中原通向山陕、湖北、云贵川的交通要道,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国南北商品周转冲衢。西汉时期,荆紫关称“草桥关”,南宋改称为“荆籽关”,明清改为“荆紫关”。
荆紫关在明朝前期“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异常繁华”。明成化十年(1474),官府为加强对荆紫关的管理,在此设置了巡检司,有营千总镇守。清代政府亦极为重视荆紫关,将此地作为一个特殊地域实行综合管理。清嘉庆初年为镇压白莲教起义,设置了威武森严的协镇都督府。据《清史稿》记载:“河南设总兵三人,南阳镇,顺治六年置。副将二人,荆紫关协,嘉庆六年置。”据《中国清代营房史》记载,嘉庆十六年(1811)扩建荆紫关协衙,规模较大,仅协营校场占地就达到132亩(8.8h㎡),另有演武厅三间,正后房三间。厅前有号令台一座,帅旗杆一根,照壁一座,规模在同级衙门中较为罕见。1944年5月,河南大学曾迁址荆紫关,帮助荆紫关创办了七七中学,协镇都督府位于校园内。
协镇都督府坐北朝南,占地约1.33h㎡,现仅存建筑四栋。门楼三间,硬山式,灰瓦顶,明间设门楼,门楼高出门房屋顶为歇山式。门楼后两侧为厢房,各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建筑,灰瓦顶。正房位于北部,原为“工”字形,现仅存中部廊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步架,单檐歇山式卷棚顶。正房尚存建筑基址和青砖围墙。
荆紫关协镇都督府是河南仅存的清代绿营驻防衙门遗存。
道房门楼(文宣提供)
道房(文宣提供)
总平面图(文宣提供)
主体建筑(文宣提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