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筑·武陟嘉应观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道教建筑·武陟嘉应观

武陟嘉应观位于武陟县东大刘庄和相庄之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应观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东靠京广铁路,西南1km是清雍正皇帝亲自督导治理黄河时修筑的“御堤”。该观创建于清代雍正元年至雍正四年(1723—1726)。自清康熙六十年(1721)八月至雍正元年,黄河曾四次在河南武陟县境内决口。为治黄安民,雍正皇帝登基前直接指挥堵口、筑坝工程,并于雍正元年口堵、堤成时敕建嘉应观。朝廷特命河道齐苏勒派知名匠师,并调豫、秦、晋、鲁、皖五省民工,遵照当时北京皇宫的标准并结合满族的传统风格营建。雍正皇帝在中轴线建筑落成时钦赐龙匾,定名“嘉应观”,亲自撰写并书丹碑文,观内建有御碑亭。御碑铁胎铜面。铜和铁的熔点、凝固点均不同,两种物质很难结合在一起,即便用现代技术铸造起来也有很大困难,因而该碑对于研究中国的冶铁技术乃至中国的科技发展史均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雍正四年,兴建东西跨院,即河台、道台衙署。雍正皇帝两次颁“祭告河神文”,形容黄河为“四渎称宗”,命钦差在嘉应观数次御祭河神。乾隆皇帝巡游至此,御书“瑞应荣光”金字匾,悬于大殿门首。

嘉应观占地9.3h㎡,分东、中、西三个院落。中部五进院落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山门、东西掖门、东西二方亭、钟鼓二楼、御碑亭、东西更衣殿、严殿、东西配殿、大王殿、过厅、禹王阁、风神庙、雨神庙。嘉应观中院建筑造型、结构具有官式建筑特征,是河南现存较少的清代官式建筑之一。建筑构件上运用木雕、砖雕、琉璃、铁铸、铜铸等多种工艺,并融合了圆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各种技术,作品件件精妙完美、形象传神,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精美均属罕见,充分体现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嘉应观中大殿天花板上彩绘的65幅龙凤图案,为满族风格彩绘,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联系成组,是研究我国满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东西跨院为清朝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也是现存最早的、级别最高的治黄机构。西跨院为原道台衙署,现存建筑有仪门、河兵房、议事厅、厢房及耳房等;东跨院为原河台衙署,现存建筑有仪门、西厢房、河台居室、道士房等。东西两跨院虽为衙署建筑,但与中轴线上的官式建筑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两跨院多为硬山式建筑,卷棚或尖山脊结构,灰筒瓦屋面,多数前出廊,与豫北地区的民居极其相似。

武陟嘉应观为庙、衙署合一的清代建筑群,是黄河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黄河河神庙。嘉应观是治黄历史的缩影,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山门(文宣提供)





山门砖雕(文宣提供)





总平面图(文宣提供)





御碑亭(文宣提供)





铜壳铁芯御碑(文宣提供)





大王殿(文宣提供)





恭仪亭(文宣提供)





大王殿天花(文宣提供)





鼓楼(文宣提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