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外哲理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外哲理诗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 江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原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雾海,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陈后主、隋炀帝都用它作过宫体诗题目。但那时的宫体诗或天地狭小,或脂粉气太浓。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笔下,一下子突破了宫体诗的局限,跨出了宫体诗描写贵族歌女的小天地,和专供宫庭娱乐的歌曲大相径庭。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诗篇紧扣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来写,但重点写月。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以月开篇,以月落结。如梦似幻,清幽恬静,构成奇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读者的抒情诗,一开篇就抖开了春江月夜的壮丽图面,把人们一下子引入幽深的诗情画意之中:春潮水涨,江面浩瀚,月色漫空,波光闪闪,一个“生”字赋予全诗鲜活的生命力。更令人叫绝的是诗人笔下的月下之花: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铺满鲜花的春之原野,月光流泻在花树上,仿佛给花树撒上一层雪珠。空中月色如霜,白沙不见,整个宇宙都被月色融化净化了。

古往今来,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诗人为此发出过无数的感叹。但张若虚不落窠臼,由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色转入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诗情与哲理融为一体。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怎能不引起我们对人类起源充满浪漫色彩的遐想?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怎能不引起我们对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的思考?

诗的下篇写思妇的离愁别恨。先是总写思妇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江,托物寄情。扁舟游子,明月闺楼,一种苦思,两处落笔,一咏三叹,别有韵味。

下面写思妇对亲人的怀念。曹植《七哀》写道:“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用曹植诗句,把月光拟人化,写得传神入微。月光照在妆镜台上,映在玉户帘中,洒在捣衣砧上。思妇触景生情,一“卷”一“拂”,生动地描绘出思妇内心的愁苦。古有鱼雁传书之说,但今夜不能如愿。又写昨夜梦境,虚实结合,是梦是醒,又平添几重思念。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入雾海。地北天南,情思无限。一个“摇”字,把月光之情,思妇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在一起,摇曳生姿,余味无尽。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对《春江花月夜》作了较高的评价。他认为诗中“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有爱情而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