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田汝成·西湖清明节》鉴赏
清明,从冬至数至一百五日,即其节也。前两日谓之寒食,人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亦咸戴之。谚云: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是日,倾城上冢,南北两山之间,车马阗集,而酒尊食罍,山家村店,享馂遨游,或张幕藉草,并舫随波,日暮忘返。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筋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而处方优妓,歌吹觅钱者,水陆有之,接踵承应。又有买卖赶趁,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采妆傀儡,莲船、战马、 饧笙、 鼗鼓, 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 在在成市。是夜,人家贴“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之句于楹壁间,谓如此,则夏月无青虫扑灯之扰。僧道采杨桐叶染饭,谓之“青精饭”,以馈施主。
(《西湖游览志余》)
唐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杭州西湖的清明节并不如此。那边的人虽也“倾城上冢”,却是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家家出门上冢,车如流水马如龙,有的席地而坐,张起了帐幕,有的随波逐流,登上了画舫,乃至于“日暮忘返”。真个把清明 “鬼节”变成了“人节”。这篇小品,生动地反映了南宋迁都临安以来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文中除了上坟盛况的总写,又有赏心乐事的特写。苏堤一带桃红柳绿,正是民间艺人献艺的好场所,诸如走索、飞钱、吞刀、吐火等等杂技应有尽有。声色狗马,歌吹弹唱,更是令人应接不暇。买卖赶趁,熙熙攘攘,到处可以成市。作者通过几个出色的场面描写,把节日的喜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文中通过插柳、戴柳、驱虫、馈施等习俗的描述,也深深地寄托了古代杭州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望。
“诗中有画”,文中又何尝没有?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田汝成此文真可以称之为《清明西湖图》 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