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吴嗣业藏石田先生画四首》题画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征明



石丈高情点笔间,悠然胸次白云闲。

凭君莫作元晖看,自写吴门雨后山

吴门何处墨淋漓?最是西山雨后奇

一段胜情谁会得?千年摩诘画中诗

当年诗律号精诚,晚岁还怜画掩名

世事悠悠谁识得? 白头惭愧老门生。

高人不见沈休文,渔子沙头几夕曛。

断墨残缣和泪看,碧山千叠锁愁云⑧。



【注释】

①元晖:宋代画家米友仁的字。②吴门:即苏州。古称吴县城为吴门,张继《阊门即事》:“试上吴门看郡郭”。③西山:即苏州城西太湖中的洞庭西山岛。④摩诘:唐代诗人王维的字。画中诗:画中有诗意。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⑤诗律:诗歌的韵律。吴宽《石田稿序》:“古今诸体各臻其妙。”沈周擅长写格律诗。⑥画掩名:指沈周以画称名于世,他的诗名反为画名所掩盖。⑦沈休文:即沈约,是我国齐梁时代开一代诗风的人,他和谢朓、王融等人共同追求诗歌的声韵美,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为唐代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矗本诗以沈约喻沈周。⑧“碧山”句:自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江上愁心千叠山”句翻出。



【评说】

本诗选自文征明《文征明集》补辑卷一二、潘正炜《听帆楼书画续记》卷下。

沈周与吴宽交谊深厚,曾为他画过六幅山水图,吴宽又请文征明补画四幅。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吴侄嗣业携五幅沈周画,一幅文璧画,请文征明题诗。时沈、吴均已谢世,文征明不胜感慨,写下这组诗,并附识语云:

石田先生人品既高,文章敏赡,而学力尤深。出其余绪,以供游戏,要非一时庸工俗匠

所能及也。先生早师叔明、子久,继入董、巨之室,愈造愈深,莫可端倪。此六册为匏庵(即吴宽)先生所作,用笔补景,尤出寻常。匏翁命余补其余纸,余谢不敏,然不能拂其所请。偶拟唐句四联,漫为涂抹。但拙劣之技,何堪依附名笔,徒有志愧。今匏翁下世数载,而石翁亦物故。其侄嗣业携以相示,不胜人琴之叹。聊赋此诗,并识如此。正德丙子秋八月。这段题款详述题诗缘由,评论乃师品行、画艺,成为我们理解全诗的钥匙。

“石丈高情”一首。

文征明是沈周的学生,他熟知乃师绘事的艺术渊源。这首诗题写的画幅乃是仿米元晖山水,《古缘萃录》卷三题本诗为《沈石田仿米元晖山水轴》可证。诗的一、二两句赞誉沈周身怀高情、胸次悠然之后,随即转入正题,“凭君莫作元晖看”,告诉观画者不要把这幅画看作是米友仁的作品,实际上是指出沈周师法米友仁写山的技法画成这幅山水画,因为米友仁画的是润州山,而沈周“自写吴门雨后山”。石田先生得米氏之神,画吴地之山。沈周跋米芾画卷云:“余家三世祖传绘理,癖好董、巨、二米笔法。”(《宝绘录》卷一一)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记载文征明这段识语,与本集、《听帆楼书画续记》的文字颇有不同,它于“早师叔明、子久”之下,作“既而无所不学,皆逼真,晚岁得高尚书粉本十三段,喜其高雅浑融,气韵生动,得米氏父子之趣。间有所作,不啻过之,若此卷是也”。这段文字,也说明文征明仿米的特点。

“吴门何处”一首。

这首绝句诗,在艺术结构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全诗由两个问答句组成。首句问,次句答,文征明说出一番惊人的话,他认为雨后的洞庭西山,是苏州最为奇绝的景观,好像是一幅墨渖淋漓、气韵生动的水墨山水图。这真是“真景如画”。第三句问,第四句答,前半首诗与后半首诗之间,诗意有一个过渡,这就是说将西山雨后的景色写入画幅中,它的“一段胜情”,有谁能懂得?只有千载以前的王维才“会得”,因为他的画中最富有诗意,自然能赏识沈周画中的诗意。

“当年诗律”一首。

这首题画诗,赞扬沈周的诗艺。诗的首句说:“当年诗律号精诚”,确是独具只眼。沈周在明代画家中以能诗著名。他的朋友吴宽评论他的诗歌说:“谈笑之际,落笔成篇,随物赋形,缘情叙事,古今诸体各臻其妙。溪风渚月,谷霭岫云,形迹若空,姿态倏变,玩之愈佳,揽之而无荆所谓清婉、和平、高古、超绝者兼有之,故其名大播,不特江南而已。”(《石田稿序》)他的学生文征明也说:“其诗初学唐人,雅意白傅,既而师眉山为长句,已又为放翁近律,所拟莫不合作。然其缘情随物,因物赋形,开阖变化,纵横百出,初不拘拘乎一体之长。”(《沈先生行状》)他们的这些评论正是本诗首句最好的注脚。到了清代,诗论家还给沈周诗以很高的评价,朱庭珍论明代画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三家,最加肯定的便是沈周诗,他说:“惟石田秀拔不群,时饶格韵,洵画家之能诗者矣。”(《筱园诗话》)次句说:“晚岁还怜画掩名”,文征明是他的学生,为他的画掩诗名抱不平,自是情理中事,而同时代人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刘君谦跋沈周画说:“石田先生盖文章大家,其山水树石特其余事耳,而世乃专以此称之,岂不冤哉。同时诸老如李文正(按,即李应桢)、吴文定(按,即吴宽)辈,俱惜先生以画掩其诗。”(钱谦益《石田先生事略》引)诗的下半首,谈到自己年轻时不懂得悠悠世事,惭愧得很,我这个老门生,直到头发花白时,才识得先生诗精于画的道理。

“高人不见”一首。

沈周死于正德四年(1509),距文征明题诗时,已有七个年头,他缅怀老师,写下首句,发出不见高人的感叹。诗里的沈约喻沈周,不特以同姓的关系,主要因为沈约于格律诗的发展有突出贡献,沈周又精于诗律,所以文征明引以为喻。太湖沙头的渔翁经过了几许夕阳的照射,独独不见老师的踪迹,能不令人伤感吗?现在,看到他留下的“断墨残缣”,诗人和泪看画,泪如雨下,遥岭近山无不为愁云锁住,也为人间的恨事悲伤。诗人以景结情,情溢于山,点出了四首诗的总主题,由物在人亡、物是人非引发出的深深悲叹,也就是“不胜人琴之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