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兮》情诗三百首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伯兮

作者: 翟纲绪 【本书体例】

【原文】:

伯兮朅兮(1),邦之桀兮。伯也执殳(2),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3)?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4)。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5),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6)

【鉴赏】:

汉代学者认为这是首刺时诗。《毛序》云:“《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郑玄引史实说解为:“卫宣公之时,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伯也为王前驱久,故家人思之。”今文“三家无异义”。至宋,朱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是“妇人以夫久从征役而作是诗。”其后崔达《读风偶识》坚持朱说:“《伯兮》一篇,郑氏以为即《春秋·桓公五年》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之事。朱子云,诗言‘自伯之东’,郑在卫西,不得为此行矣,其说是也。”陈延杰《诗序解》也认为“《解集传》较《序》说的明白。此皆举物寄意,其写一种怨思之苦,可谓至矣。”当今,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一首女子思夫寄远之作,是我国思妇诗的发端。

全诗四章,六十四字。诗文虽短,都是一唱三叹,紧紧环绕一个“思”字,层次有致地表达出思妇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兴寄其真挚忠贞的爱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首章以思妇夸赞丈夫之美,显示自己思念之情深。在她的心目中,丈夫身材魁伟,相貌堂堂,执殳为王的前卫,真是威武潇洒!这一方面体现出了当时的审美观念——以壮硕、高大为美,以刚强、勇武为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夫妇情真意切,分别日久,思念日深,愈使丈夫形象在想象中罩上了英雄的光环。这种盼望、美化,展示出思妇美好的心灵世界,也暗示出思妇的孤独和寂寞。

二章以思妇无心修饰以明其志,显示思夫之苦。“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为什么头发蓬乱到这般地步?是没有面膏发油梳理装扮吗?不是!而是无心修饰,无心修饰只因无人赏识。俗语云:“女为悦己者容”,既然深爱自己的丈夫出征在外,自己的心也跟着到了远方,茶饭尚且不思,更是无心梳妆了。她的内心越忧伤,情态越是慵懒,越说明她情思之专一。《伯兮》中思妇的这种心境颇具典型意义,常为后世袭用摸拟。建安七子中徐干的《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情诗》:“君行殊不返,我适为谁容,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刘宋鲍令晖《题书后寄行人》:“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皆本于此。

三章、四章言思夫难忘而痛苦,这是第二章的推进与延伸。《诗经原始》分析得好:“始则(首如飞蓬),发已乱矣,然犹未至病也。继则(甘心疾首)头已痛矣,而心尚无恙也。至于“使我心痗”,则心更病矣,其忧思之苦何如哉!”这个贤惠忠贞的妻子啊,思念丈夫到了头疼的地步,仍是心甘情愿;太痛苦了,想借忘忧草来消除痛苦,可哪里能忘却呢!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她对丈夫的诚挚之爱和痛苦之思简直达到了顶点了!

比兴的运用为本诗增添了极大的艺术魅力。蓬至秋则根脱,遇风则乱飞,以蓬草比喻女子蓬乱的头发,不仅活画出思妇愁苦憔悴的形态,而且巧妙地暗示出了季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多么渴望下雨,却偏偏出了太阳;见到了太阳,却又想起了他。这两句兴而兼比,闻一多先生说:“日为夫象,故见日而思伯。”(《风诗类钞》)《艺苑卮言》载,明代诗人杨慎(升庵)因“议大礼”事件触怒世宗,谪戍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其妻黄娥在四川老家写了首思念他的七律《寄外》,颈联为“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采用《小雅·采薇》中“曰归曰归,岁亦暮止”和本诗“其雨其雨,杲杲日出”的成句,稍加变化,以寄寓不得聚首的痛苦,一时传为名句。由此可见,《伯兮》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