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问杜鹃·宋·陈人杰》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陈人杰

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

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恙,跃马何之。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君岂知?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

尽心竭力于君为忠,善事父母为孝。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主张忠君孝父兼得为上。而自古以来,忠孝多难两全。为此,多少志士的心理充满矛盾,且最终多作舍家报国之选择。陈人杰这首词正是表示其作出这种选择前的矛盾心理。

作者家在南闽,而当时旅居临安(今杭州),在国临外患,家中期归的情况下,其心理极为复杂。词所写的题材并无新意,而其构思倒是颇具匠心,词的意境亦很高远。

词既没有正面描写南宋时国家残破的凄凉景象和元蒙南犯的严峻形势,也没有交待来自数千里之外的家书内容和家人盼归的殷切之情,而是以啼血的杜鹃起兴,直抒凄楚、壮烈的胸怀。据《蜀王本纪》载,古代蜀国国王杜宇,于周代末年在蜀始称帝,后归隐,让位于其相。时值二月,子鹃鸣叫,蜀人怀念他,因称子鹃为杜鹃。《西厢记》有:“不信呵去那绿杨影里听杜宇,一声声道不如归去”之语。作者听得杜鹃鸣叫,以此起兴,且以反问句式为词的开头:杜鹘呵,你拚命地鸣叫,催人归去,而你自己为何不回到蜀国去呢?这样既突出“问杜鹃”这一词题,又为最后的“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继“问杜鹃”之后,作者以再问杜鹃为何与“白鹤”、“玄鸟”不同,暗喻自己不同凡俗的胸怀。据《搜神后记》载,有个叫丁令威的人,在灵虚山学道,后化成仙鹤,于千年之后因思念家乡而飞回辽东,停息于城门前的石柱上。《摭言》说,乌衣国是燕子(即玄鸟)的家乡。作者以“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作铺垫,本已为对杜鹃的再问增强了反衬的力量;作者为了使“再问”更为有力,又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先列举杜鹃归蜀的有利条件:蜀国离这里(指京城临安,地属古吴国)并不遥远,你的羽毛又这般完好,尽可以乘着东风飞向西方。意指杜鹃归蜀非常容易。至此,作者笔锋一转,质问道:“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自里与其说是问杜鹃,倒不如说是作者自问了。作者以杜鹃的处境暗喻自己的心境。杜鹃“身羁荒树”固然冷清,作者身居偏安一隅的临安,不是更感凄凉吗?“血洒芳枝”既是杜鹃本性的写照,又写出了杜鹃的执著追求,以此来表现作者的情境和性志,可谓是再恰当不过了。作者问杜鹃问得愈重,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愈强烈。

词的下阕将作者对去、留二者的选择,建立在将人生放在大自然中进行冷静审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升华了作者的心理境界。词先以劝谏的口吻,表明了常人对世事万物及人生的理解:朝代兴亡乃寻常之事,何必为之悲伤,算一下人生在世即使得到了荣华富贵又能享受多长时间呢? 你看,蜀地的锦江至今长流不息,而拜相蜀国、威名一世的诸葛亮早已去了;陕西的玉山(即蓝田山)安然无恙,而当年在这一带跃马称帝、显赫一时的公孙述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与其说是别人对作者的劝告,倒不如说是作者对一般人的人生价值取向的揣度,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理矛盾的一个方面。接着假设劝告之后,作者的回答是:对我的劝告是徒劳的,多余的,用不着劝解,我对这些道理都是理解的,我自己早就想通了,我们这些人的志向你怎能理解呢?由此,可见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已是大彻大悟,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因此,他最终遥望通往家乡闽地的道路和远山,能够作出“待封侯事了”,再行归去的选择。“封侯”之事意指建立抗敌功绩,成就个人事业。作者虽然作出了“待封侯事了”的选择,但并没有忘记“归去”,可见作者的潜在意识深得儒家忠孝兼及思想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