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段克己·乙巳清明游青阳峡》原文赏析
东山气象太猛悍,万马骎骎来楚甸;中分不肯割鸿沟,锻砺戈矛期一战。西山折北如西汉,独余绛灌奔而殿;谁为刘项决雌雄,赖有韩彭力相援。卢沟直下两水合,泯泯暗流通一线;突为瀑布出山口,流沫成轮浪成旋。前逾百步落石瓮,黛蓄膏渟哪敢眄;沈沈南去若白虹,为屿为泜互隐现。凿开浑沌几千秋,世俗虽见如不见;今人虽有笔如椽,为写佳名传宇县。人间佳节重清明,呼儿折简招诸彦;一生能著几两屐,佳处每欲经行遍。山灵着意劝游人,吞吐烟霞生万变;山阿玉女跪焚香,岩畔仙人一笑倩。居者俨若帝王尊,剑佩雍容侍闲宴;植者磊落如钜人,聚立广庭议封禅;拱者矫矫如勇夫,执戈夹戺著綦弁。平滩浅濑乍可揭,溪路曲随峰势转;葛屦偏宜苔藓滑,行襟时被蔷薇罥。当面烟岚舞翠蛟,山岫闲云飘素练;群行不复事拘检,眼正明时脚还倦。班荆共坐溪上石,粔籹浊醪具时馔;良辰无奈夕阳催,羽觞正要清歌荐。醒心况复有寒泉,玉池遍返成三咽;三分春色二分休,风外飞花时一片。古人行乐欲及时,半百之年犹掣电;惟有爱山缘未断,梦寐孱颜添健羡。一穷到骨不自治,虚负胸中书万卷;漫向山村老却人,生来不识荆州面。肝胆槎牙须酒浇,顾我非狂亦非狷;纷纷世无真是非,弃置从渠如秋扇。归来新月偃林梢,寂寞衡门掩深院。
金朝灭亡之后,遗民诗人段克己隐居龙门山中,终身不仕,以诗自娱,成为“河汾诸老诗派”的杰出代表。由于诗人生活在金、元易代的征伐战乱之世,深切体验了“念昔始读书,志本期王佐。时哉不我与,触事多坎坷”(《赠答封仲坚》)的苦况,于是在“藉草便成席,酌泉聊代壶”(《野步仍用韵赠封张二子》)的隐居生活中,“几若淡然与世相忘者”(吴澄《二妙集序》);但是“四海干戈战血腥”(《排遣》)的严峻现实使他难于超然物外,于是其作品便形成了“陶之达、杜之忧盖兼而有之”(《二妙集序》)的特点。这首乙巳(1245)清明节诗人五十岁时所写的《游青阳峡》诗,就是其达、忧双兼风格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共六十六句。前四十二句着重描写青阳峡雄奇瑰丽的自然景观,后二十四句写小憩宴饮并抒发平生感慨。
章法的错综变换,是这首长诗的首要特色。诗中 “人间佳节重清明,呼儿折简招诸彦;一生能著几两屐,佳处每欲经行遍”。是交待游山的时节,出门前写信约友的准备,及其游山的兴致决心。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这一段本应置诸篇首; 但诗人却打破常规,独出心裁,开篇即描写青阳峡的山形水势,以造成先声夺人的宏伟气势。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中,青阳峡的山峰之间,仿佛摆开了楚汉相争的战场,你看: 东山就像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它率领着群山就像霸王率领着来自楚地的千军万马,它不肯与西山分而治之,一味地摩拳擦掌,锻戈砺矛,势必与西山大战一场,以分高低。再看: 西山折头向北,就像狡诈的汉王刘邦;它留下了两座小山峰,就像刘邦留下两员大将绛、灌 (周勃与灌夫),直赴项羽的宫殿。谁为东山、西山一决雌雄呢?还有两座山峰,就像刘邦麾下智勇双全的大将韩信、彭越,作为西山的坚强后盾,为西山的后来居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东山、西山夹击下的是险要狭窄的卢沟。卢沟之水由两条溪流汇合而成,它悄悄地通过号称“一线天”的峡谷,暗暗积聚着力量,一旦突出山口,便迸发为百丈瀑布倾泻而下,它激起的水沫如车轮翻转,它溅起的浪花如旋涡回旋,这气势多么惊心动魄,令人神悚! 然而,激动人心的热闹场面过后往往出现弛人心神的宁静平和; 果然瀑布的下方百步处,是一方深邃清澈的石潭。这方石瓮,很容易令人联想起柳宗元 《永州八记》 中所描写的那方小石潭,只是更为清幽深邃罢了。“黛蓄”见出水之深,“膏”见出水之洁,令人不敢迫视。由潭中溢出的溪流沉沉南去,组成青阳峡的溪流景观,同时也预示了诗人一行继续游览的历程。
以上所写的东山、西山、峡谷、瀑布、石瓮、溪流,构成一幅立体的、活泼生动的天然图画。在这幅绝妙的天然图画面前,诗人不禁萌发出天地“久怀此宝,不遇识者” 的感叹。开天辟地以来,青阳峡早就存在了,但世俗之人却从未发现她的美妙所在。这层意思,唐人柳宗元早就说过: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诗人再次发出这种感叹,可谓“古今同慨”! “今人虽有笔如椽” 的 “虽有”二字作“只有”解,诗人感叹自己已经 “一穷到骨”,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手中这支如椽之笔,定要表彰青阳峡,让其嘉名传遍天下。
笔调的虚实交替,是这首长诗的又一特色。如果说以上虽然引用了历史故事,仍然在着力实写青阳峡的雄伟的话,那么,诗人在插入游山前的准备之后,笔调即陡然一转,进而着力虚写青阳峡的神奇。宋代画家有云: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诗人也深谙绘画之法,为了表现青阳峡的神奇秀美,诗人采用游仙的笔调描绘烟霞幻成的奇观; 山神似乎有意奖赏游人,他吞吐的烟霞幻化成一幅众仙聚会的神奇场面。玉女跪地焚香,仙人捋须微笑。居中坐者若帝王般尊严,两旁侍者佩戴宝剑,雍容大度,威风凛凛。站在庭中的,如巨人般磊落不凡,他们聚在一起,似乎正在议论封禅祭祀之事。环立两阶堂下者,手持明晃晃的戈戟,身着青黑色的皮冠,正如一群矫健勇猛的卫士。
在描绘神奇的烟霞之后,诗人又换用移步换形的手法,描写沿溪前行的景色及其游人行进间的感受。与前两段写山势的雄伟、烟霞的神奇不同,这一段的笔调,一变为轻快流畅,清新活泼。诗人一行沿着弯弯曲曲的溪路前行,穿着葛布制成的鞋,特别适宜在苔藓铺满的山路上行走;路上蔷薇的刺藤就像顽皮的小孩儿,时时牵挂着行人的衣襟。当面的烟岚仿佛翠色的蛟龙在飞舞,出岫的闲云仿佛素洁的白绸在飘荡。年及半百的诗人置身人群中只顾观山景,顾不得脚下跌跌绊绊,不提防正在大饱眼福之时,脚力却已感到疲倦。于是诗人招呼同伴坐下歇息,诗意也就由写景转入下半部的小憩和抒怀。游伴们铺上荆条一齐坐在溪边的大石上,摆开携带的酒食,开怀饮食。良辰美酒,清歌劝觞,此乐何极!无奈夕阳西下,晚风袭来,飞花一片,春色顿减。青阳峡的景色渐转凄迷,诗人心中也顿生凄凉之感,平生心事感慨一齐涌上心头,不由得生发出一段议论。诗人自幼饱读诗书,素有“期王佐”的宏图大志,性格又既非狂人,亦非狷客,在升平治世里,按照正常渠道,早应该登庸历试,显亲扬名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年已半百,万事蹉跎,一穷到骨,虚负平生所学,此情何堪?昔日李太白有云:“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如今韩荆州之流,其人安在?诗人虚负所学,抱负难伸,亦犹青阳峡空怀绝世之姿,而不遇识者。然而,当时即使有赏识援引之人,诗人又能否出仕?答案也只能是否定的。“纷纷世无真是非”,道出了诗人不得已而隐居终老的真正原因所在。诗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在金、元易代之际的复杂政治环境中,诗人为了保持清白操守,必须克制功名之心,除了“爱山缘未断”之外,其他的一切,统统“弃置从渠如秋扇”了!这一段酣畅淋漓的议论,不仅剖白了诗人忧患而旷达的心迹,而且表明了金代遗民作家的共同心态,可谓掷地有声!议论的独到深刻,是为本诗的第三个特色。
末句“归来新月偃林梢,寂寞衡门掩深院”,以景结情,推出一幅静止寂寥的山居画面,与前写青阳峡的壮观神奇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显然不仅是写游山归来时的情形,而且是金代隐居逸民平素寂寞生涯的写照。诗人平常的生活、心境是这般寂寞无聊,无怪乎其游青阳峡时,是那般兴致高涨,乐以忘忧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