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赏析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七言绝句,作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是时,作者因参与“戊戌变法”而被捕入狱。
“甲午战争”以后,清王朝日益衰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维新变法。变法期间,资产阶级改良派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构成当时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势力。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大力倡办新政,是这次运动的激进派。
变法引起顽固派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嫉恨,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采取了各种卑劣的手段破坏和镇压维新运动。八月六日(9月21日),慈禧策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于中南海。同时,“后党”假光绪的名义,发布吁请太后临朝训政的诏书,下令搜捕维新派和“帝党”分子。“戊戌变法”遂告失败。
八月十日(9月25日),谭嗣同被捕入狱,八月十三日(9月28日),以“大逆不道”的罪名与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等六人同时遇难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入狱后,自知不免一死,于狱中壁上题下此诗,告诫维新志士要忍辱负重,保存实力,以图再起。诗中体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的首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借用历史故事,告诫爱国志士要暂避“后党”的嚣张,不能坐以待毙;虽然变法维新失败,尔等遭到“后党”的追捕,但广大民众的内心是支持和拥护变法的,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尔等。“望门投止”,谓人在窘迫之中,见有人家,即去投靠,暂求安身。语出《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因迫遁走,望门投止。”张俭,东汉末高平人,字元节。曾为东部督邮,弹劾残害百姓的侯览。侯览怀恨在心,反诬张俭结党营私,逼得他只好逃亡。人们敬重张俭的人品正直,都愿冒着生命危险接待他。
“忍死须臾待杜根”,再次借用历史故事,进一步深化前句意。杜根,东汉中定陵人,字伯坚。时和熹邓后临朝,权在外戚。杜根以汉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乃上书直谏。邓后大怒,令于殿上扑杀之。执法者素知根名,私使行刑者不加力,载出城外,根得复苏。逃为宜城山中酒家保,积十五年,及邓氏诛,方得归乡里,征诣公车,拜侍御史(事见《后汉书·杜根传》)。同治以来,慈禧把持朝政,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她仇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和光绪皇帝推行的新政。作者用此典,指斥慈禧擅权之意甚明。
接下来的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慷慨激昂,豪气干云。“后党”密谋政变,光绪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谭氏“拔刀以救上自任”,夜访袁世凯,请其发兵相救。袁佯应允,旋即向“后党”告密,政变遂起。康有为称谭氏此举是“横刀说袁诏”(《六哀诗》)。谭氏临刑有绝命词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即取此句意。
末句“去留肝胆两昆仑”,表达了作者对同志的怀念。言不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留下的还是离去的,彼此志同道合,肝胆相照,两如昆仑之巍。据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谓,两昆仑者,一指康有为,一指大刀王五,即谭氏《吴铁樵传》中所称王正谊者是也,作者羡其人品武功,少年时曾随其学习刀术。谭氏入狱,王五曾组织营救,不成。
政变发生后,作者曾对梁启超言: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先生死生未卜,程婴忤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此诗即体现了作者这种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天下事尚可为之的信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