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葛生》原文与赏析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这大抵是一首悼亡诗。但究竟是谁悼亡谁?诗中未曾明说。所以或认为是男子追悼亡妻的诗,或认为是妻子 (或妇人) 悼念新亡丈夫的诗。
第一章“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两句是写景,触景生情。妇人迈着沉重的脚步,慢腾腾地来到田野,眼前所见葛藤荆条纠结在一起,蔹草蔓延覆盖大地,田野空旷,满目荒凉。诗人正是以葛楚之纠结烘托妇人心情的郁结,以田野的荒凉衬托妇人内心的凄凉。这一片荒凉之地,正是丈夫坟地之所在。她自然会想到,丈夫生前夫妻恩恩爱爱,欢乐与共的美好,而今却一在人间,一在地下,永远分离的伤怀。眼前的荒野、荒坟、长眠地下的孤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怎能不使她感到悲凄哀伤呢!接着“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正道出了她此时此刻的心境。这两句是说,我心爱的人埋在这里,谁跟你的孤魂在一起?这里从死者的角度述说孤魂的孤单无依,实际上也是自己孤单无依的表露,其痛苦之怀可以想见。
第二章与第一章内容大体相同,反复抒情,以加深感情。
第三章“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两句是她想到绣花方枕、锦缎花被尚在,本是同被共枕之物,而今却徒有其华美鲜艳,大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慨。“予美亡此,谁与独旦”,我心爱的人埋在这里,谁能与你同床共枕到天明。痛楚之情,溢于言表。
第四、五章内容基本相同。妻子又从自身说起。“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死去之后。居,指坟墓。室,与居义同。夏之日天长,而且炎热;冬之夜夜长,而且寒冷; 由于丈夫亡故,日子难熬,因而才有度日如年之感。这就把她内心的冷凄、孤寂、哀伤之情流露出来。而“百年之后,归于其居(室)”两句,则强烈地表达了妻子的心愿。生而同室,死而同穴,在古代是爱情专一,死而不移的一种表现。无独有偶,《王风·大车》中表示坚贞爱情时就吟咏道:“谷则异室(活着的时候不能嫁给你),死则同穴(死后也要埋在一起去)。谓予不信,有如曒日。”如此誓言,对后世作者也深有影响,诸如唐诗人白居易在 《赠内》诗中写道: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然而在 《葛生》诗里,诗的主人公不说死则 “同穴”而却说 “归于其居”、“归于其室”。虽然 “居”、“室”与 “穴”在意思上大体相同,但在感情的深度上又有差异,她的丈夫亡去,虽则阴阳相隔,人鬼异处,她却觉得丈夫是在另一世界孤孤单单地活着,在期盼着她“同室共居”; 而她所期盼的,也是 “百年之后”“同室共居”,回到丈夫身边,像丈夫生前那样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其对丈夫的一往深情,于此抒发得淋漓尽致,如醉如痴,感人至深。
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悼亡诗。它通过妻子对亡夫的悼念,写出了孤寂和冷落的处境,抒发了对亡夫的无限思念和哀伤,表达了对亡夫生死不渝,坚贞如一的恩爱之情,从而展现出一个品德优良,情操高尚,可歌可泣的妇女形象。
从写作艺术来看,为抒发感情的需要,章法多变,不拘一格。第一、二章采用重章迭咏,写荒凉之景,抒凄苦之情。第三章忽然一变,以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华美的被枕勾起对往昔同床共枕欢乐的回忆,抒发了而今独守空床的悲伤。第四、五章又一变,以 “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三言短语,使音节加快,抒发了夏日悠长,冬夜漫漫,孤独难熬,难以排遗地忧伤抑郁之情。《诗经》中的大部分诗篇,惯用重章换字的手法以加深叙事抒情,本诗则不落旧套而有所创新,五章而形式三变,随着角度的不同、感情的激荡,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也给读者以引人入胜的新鲜之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