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挂枝儿·送别》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代民歌·挂枝儿·送别》原文与赏析

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赶脚的,你哭是因何故?道是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你两下里的调情也,我的驴子受了苦。

《送别》通过一对离别在即的情人相对啼泣,赶驴的见而随之伤心落泪,并出言外之言相戏情景的描述,以亦庄亦谐的笔调,巧妙地表现了一对恋人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离别难,热恋中的人儿离别难上难。《送别》首先从难分难舍的相送起笔: “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句中的“丹阳路”当指江苏西南部之丹阳县的路。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机械地理解为果真送到了此处。究其实,不过是以言送之甚远。这里,抓住并突现了送行甚远、难舍难分的特点,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会使人联想到这样的情景:一对情人相依相偎,泪眼婆娑,缠缠绵绵,沉浸于黯然销魂的恨别之海中,不知不觉已跨过了一道道山,涉过了一条条河,走过了一个个村镇,愈送愈远,愈送愈难分手,竟然踏上了丹阳县界!这两句直接点明地点,交代主要人物,写出送行甚行,耐人寻味,启人联想。

已经送到了陌生的土地上,虽然百般不愿分手,也该不得不说声 “再见”了。一想到即将分手,这对情人便再也控制不住感情了。他们“你也哭,我也哭”,哀哀切切,泪雨滂沱,哭得昏天黑地,已经就够令人揪心的了,没料到又出现了令人疑惑惊诧的事:“赶脚的也来哭”!“赶脚的”,即以赶驴载货赚钱为生的汉子,粗豪的赶脚竟横插一杠,也痛哭起来,真真令人好生不解!这三句十二个字,都是极为寻常的字眼,且多有重复,却摹写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场面。尤其是“赶脚的也来哭”,还造成了令人疑窦丛生的悬念。

人家一对情人为情所困,为别所苦,才相对垂泪失声,自见人家的真情,与你赶脚的何干?你莫非也曾为离愁别恨所苦过,故而引起伤心,才陪之洒下一掬伤心泪? 在接下去的双方问答中也便有了明确的解答。

正在相对痛苦的情侣,被驴夫的哭声闹得“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了,于是双双止住眼泪,惊诧地问: “赶脚的,你哭是因何故?”

“去的不肯去,哭的直管哭。”——看看你们那个样儿,该走的偏故作多情不肯走,不该哭的偏多情故作哭个不停,泪人儿似的,生离死别似的。赶脚的止住哭声说,唉——,“你两下里调情也”——你们哭哭啼啼、悲悲切切地真让人抓心挠肝受不了!赶脚的把手一指驴子:你看,你们这么伤心,却叫“我的驴子受了苦”!原因竟在这里!只是因这对情人的悲伤痛哭使他的驴子无端多受了不少驮载之苦。

这一问一答承前而来,自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绝无生拉硬扯之嫌。那对情人的哭,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真实的,感人的;赶脚人的哭是调侃的,夸张的——因为驴子的苦相是与生俱来的,并非因这对情人之哭而痛苦难受,不过是其主人的杜撰而已,但也是真实的——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却符合艺术的逻辑,是艺术的真实,并由此造成了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妙趣横生。

在艺术表现上,《送别》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很值得重视:

其一,构思新颖独特,风格亦庄亦谐。这首歌谣,摄取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进行巧妙的处理,纯用白描手法进行表现,简直构成了一幕发生在送别路上活报剧。开头交代地点,一对情人上场,告诉观众他们是送行甚远的一对儿,是为序幕。接下去写他们因不忍别离而相对垂泪痛哭,展开剧情。令人惊诧的是,赶驴的汉子却突然粉墨登场,也随之而哭,把个生离死别般的痛苦场面搅得乌烟瘴气。赶驴的因何而哭?真真令人疑惑!这就使剧情形成波澜,造成悬念。怎样解悬释疑?作者早已胸有成竹。于是紧接着采用对白的形式,巧借赶脚的之口举重若轻地揭开谜底。在回答中,赶脚的不用郑重的语言,不作正面的回答,而是语带戏谑调侃迂回道出:不说自己被这对情人的真情所感动,而夸张地说他的驴子被他们的缠绵害苦了,害惨了,自己为心疼驴子而哭。这样,也便在轻松活泼的喜剧气氛中,机智、巧妙而生动地表现了这对情人别离之际的那种真挚感人的别情。赶脚的回答完毕,解开了悬念,令人捧腹,也便戛然而止,剧终幕落。这幕活报剧,有地点,有人物,有男性,有女性,还有驴子;有痛不欲生的哭声,有粗哑做作的哭声;有挂满珠泪的脸谱,有带着戏谑的表情,有长脸带毛的苦相;有凝重的正剧意味,有幽默的喜剧气氛;有情节,有发展,有波澜。总之,虽然文字无多,篇幅亦短,但戏剧小品的一切要素又无不具备,需要表现的又无不恰到好处地得到表现,使人在捧腹之后,咀嚼玩味而觉回味无穷。如此写法,可谓别开生面,不落巢臼,令人耳目一新。

其二,完全口语化。《送别》是群众自己的口头创作,因此,使用的纯粹是活跃在他们口头的语言,自然通俗,明白如话,生动活泼,绝无斧凿之痕。虽然其产生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但读来如现代口语,没有任何语言上的隔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