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老爷,
破布之遮遮,
红帽掏汝戴,
房桶掏汝遮。
——《青天白日汇刊》
这是一首嘲笑清朝官员服饰的民谣,内容别致,独具一格。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充满幽默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这些道貌岸然、作威作福的官老爷的蔑视。
清朝官员的服饰制度繁缛,对各类官员服装的颜色、装饰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不得僭越。文武百官的礼服通称为蟒袍,俗称为花衣,按文武职别,官职大小,分别绣以多寡不等的龙爪蛇蟒,以示区别。走在一起,自然是花花绿绿。蟒袍之外,另有穿罩在袍服外面的,俗称为马褂。褂上另缀补子,故又称为补褂、补服。补子为正方形,边长约三十公分,以天蓝色、黑色等深色为底,四周绣饰花边,正中以五彩金线按职别大小,分别绣上龙蛇、禽鸟、猛兽等图样,胸前、背后各缀一方块,以与帽子上的顶戴相对应,作为官员品级的标识。文官的补子上分别绣上白鹤、锦鸡、孔雀、大雁、白鷴、鹭鸶、㶉鶒、鹌鹑、练雀等单只的禽鸟;武官的补子上则分别绣上麒麟、狮子、豹子、虎、熊、彪、犀牛(七品、八品合用)、海马等单只猛兽,分别标示九个品级。文武荟萃,挤在一堆,真算得上是飞禽走兽,五花八门了。有关清朝官制服饰,参见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在他们,穿上这些朝服,自然是趾高气昂,洋洋自得,很可以在老百姓面前耀武扬威一番的了。但在老百姓看来,官员们穿的这些形形色色的袍袍褂褂,千绣万补,就像在破布上缝补钉一样,前挂一块,后缀一块,又是鸟,又是兽的,不伦不类,丑不可言,简直就像是用破布来遮羞,东挡西遮的。再配上红缨帽上大大小小不同种类颜色的顶戴,直呗笼统的桶一样的大袍子,活脱脱的一个个行尸走肉样。
短短四句民谣,显示了人民群众高超的概括能力,观察仔细,描摹逼真,把清朝官员的形状勾勒得绘声绘色,如在眼前,不能不令人叹服。从语气推测,这首民谣出自吴语方言区。语言色彩、情趣浓郁。 “破布之”是破布头的意思; “红帽掏”、 “房桶掏”中的“掏”字无实义。这首民谣的大意是:老爷老爷,装模作样:破布头挂挂,红帽子戴戴,桶一样的袍子遮遮(丑)。揶揄嘲弄,嘻笑怒骂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另有一则“老爷老爷,三根稻柴;稻柴烧脱,老爷死脱”。更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的憎恨情绪。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