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李煜》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写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前不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以今昔对比,抒写“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的苦闷。春花红艳,秋月皎洁,乃自然美景,但花月不解人意,只是按自身规律而出现。一般说来,人们总是欣赏它们的。可是景随情移,李煜却提出责问:花呀、月呀,为什么没完没了地出现?你们何时才能了结?令读者惊诧!原来词人心中藏着难言之苦:“往事知多少!”他一见到春花秋月,就想起往事,勾起痛苦的回忆,实在承受不了这样的精神折磨。只要春花秋月不了结,那他的囚徒生活的深痛巨哀、小周后被侮生活的奇耻大辱(详龙衮《江南野史》)就不能告终,这才迁怒花月,发此怪问。词人跳出个人小圈子,对茫茫宇宙、变幻之人生发出责问,问得沉痛,问得深邃,即响读者心弦。词人在责问的下面是苦求春花不放、秋月不现,可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它们倒又来了。“小楼”是他囚禁之处;“东风”是春风。春风过处,百花齐放。“又”字接“何时了”,有无数哀怨,乃“缩笔吞咽”。“东风”萌动了词人强压下去的感情,“春风”唤起了往事的追忆,更难成眠,披衣而起。“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背着明月,深怕见到远方朦胧月色中的故国;但故国是那样有吸引力,他不得不回首,不看则已,一看则山河破碎,止不柱要哭出声来,这是“放笔呼号”。上片四句反映了作者心中的强烈冲撞!执拗的故国之思,追求自由的信念,震撼人心。

下片写物是人非,愁思更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第三次的比照,在月光下词人料想故宫中雕有花纹的栏杆和白玉砌的石阶,应该是还存在的。“应犹”二字既表达对故国一砖一石爱护备至,又点明自己只是猜想罢了,妙语传神,值得玩味。“只是朱颜改”,是肯定语气,人却变了,“日夕只以眼泪洗面”,面容已憔悴不堪。从句首至此,作者直抒情怀。他将思路分成三组,每组都通过联想将过去和现在交织一体,进行强烈对比,处处写愁,却没有让愁字出现。直到末尾,才由涓涓细流汇成狂波大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厚积薄发,十分有力。“问君”即问自己。“几多”,即多少。“恰似”,正象。“一江”,满江。你要问我有多少悲愁吗?我的悲愁正象满江春水向东奔流,一年四季,无休无止,不舍昼夜,无穷无尽。这个比喻,生动,贴切,形象,把一种难以表达的抽象感情具体化了,可以被感知了。至此,全词戛然而止。但词人的万古长愁却象东去的大江一样仍然在读者心上流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李煜的经历概括着人生中最深刻、最广阔的内容,这首词从眼前景升华为胸中景,对宇宙人生作探索,作追求,概括了普遍的人生感受。

这首词用具体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抽象的感情,善用比喻,多用问答,前呼后应,如泣如诉,流走自如,虚字传神,“又”、“应”、“只是”、“恰似”等虚词用得恰到好处,加强了所抒感情的内在联系,使之倾泻而出,王国维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作后主词的评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