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解】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而作的。陈亮为人豪爽、力主抗金,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朋友,他一生不得志,50多岁才状元及第,可是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部落空了。这首词应该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词极力铺写阅兵练武的战斗生活场面,表达了抗金将士抗敌的理想抱负和英雄气概,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隐隐伤痛。
这首词全部都是写军中的生活,也可以说是想象中的抗金军队生活。上阕写的是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的壮盛场面,词人将军容军威写得气势磅礴,那营中号角四起,军乐齐鸣,分牛犒师,沙场点兵,整个场面有声有色,读来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下阕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一“快”一“惊”写出了军情急迫,战事激烈。“了却”、“赢得”追述了当初从军的动机,也正是词人一生的不懈追求和远大抱负。然而这一切热烈的场面,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而已,“可怜白发生”一句,陡然急转,来得残酷而又苍凉,希望和梦境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强烈的对比使这首“壮词”成了悲壮之词,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感伤尽在不言中。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本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其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一扫婉约派的儿女闲情。二是结构布局的奇变,即过阕不转,结尾突变。意思是不以上、下阕来区分,将两阕内容紧密相连。全词共十句,却用了前九句描写幻想,只用最后一句轻点现实,来了一个大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这种结构是为了抒发词人不可遏止的悲壮之情的特殊需要,最大限度地以“乐”衬“悲”,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分阕定格。这一突破正表现了辛弃疾性格的豪放。
这首词正如小序中所说,是一篇“壮词”,写得慷慨激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的歌唱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