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1),天光云影共徘徊(2)。问渠那得清如许(3)?为有源头活水来(4)。
昨夜江边春水生(5),蒙冲巨舰一毛轻(6)。向来枉费推移力(7),此日中流自在行(8)。
【解析】此二首也是说理诗。表面看,第一首是写池塘的清彻,并分析其清彻的原因。第二首是写桃花水注入江中,巨大的战船像毛一样轻盈地航行。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咏物。然而,此诗妙就妙在标题叫作“观书有感”,于是作诗的立意与诗句的意思就迥然不同了。第一首说的是,人的思想好比是池塘。若欲让它如一面镜子一样向天空展开,将那“天光云影”(比喻各种事物及其道理)收纳到自己的“心”里来,若欲保持“心”总是那样清彻,即所谓心明眼亮,必须象池塘的源头不断注入活水一样,不断接受知识,接受道理(朱熹指天理,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新思想,新观念)。这里说的是一种读书治学的方法,即读书与思想相并而行,消化书本知识,亦即指读活,反对读死书。第二首说的是人理解问题如同“蒙冲巨舰”必须有浩荡的江水托浮起来一样,需要丰富的知识与正确的道理(朱熹指天理,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科学的世界观)。这里说的是一种掌握了真理后分析问题迎刃而解的轻松的感受,也是一种灵魂的境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向来枉费推移力”,是处在“必然王国”阶段的感受;“此日中流自在行”,是处在“自由王国”阶段的感受。人掌握了真理,也就掌握了认识世界的“自由”,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语言说,就是“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认识了事物的必然性,就掌握了促使事物发展的“自由”。看来,如果我们扬弃朱熹思想中的孔孟之道的外壳,吸取其“合理内核”,那么,他的主张还是颇有道理的。这两首诗与一般枯藻、生涩的说理诗不同,它注意到文学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用写景与咏物作为表现手段,以象征的笔法说理。朱熹不但是一位哲学家,也实在不愧为一个诗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