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湖南江西道中十首(其六)》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刘克庄

丁男放犊草间嬉,少妇看蚕不画眉。

岁暮家家禾绢熟,萍乡风物似豳诗。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刘克庄应桂州经略安抚使胡槻之聘,赴任幕职,往返途经江西、湖南,遂有《湖南江西道中》之诗。本为组诗,共十首,从内容看并非作于一时一地。这里所选的是第六首。诗明言“萍乡风物”,可见此首作于江西、湖南交界处的萍乡(今江西萍乡市),歌咏的是湘赣一带的风土人情。一、二两句展现了江南水乡春日生产劳动的景象。“丁男”,指成年男子。他们悠闲地看着初生的牛犊在肥嫩的草地上追逐嬉玩。年轻的农妇们则辛勤地饲喂着春蚕。一男一女,一农一桑(蚕),这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村社生产图景。这种村社生活在诗人笔下不是沉重的,“草间嬉”写出了人情的豫适与宁和,“不画眉”不只是忙不迭的表现,也反映了民风的淳厚和素朴。所以,这两句不只是简单的农事描写,而是意象和风味俱足的村社风俗画。宋代诗人很注意风土人情的描写,从苏轼笔下的荆蜀风俗之咏到范成大笔下的吴地节物之志,这方面的内容日益丰富。这种风土内容既不同于传统田园诗在田园风光中经营而出的隐逸情趣,也不同于中唐以来农村题材讽谕诗过于切直的批判精神。它基于一种对社会生活的客观志述态度,摈弃了对自然神性崇拜的“情结”,以风土气息作为审美对象。从客观方面看,对风土内容的重视反映了社会向近世形态的发展,田园生活开始了新的生态面貌(人为广泛地进入自然);主观上则体现了宋人心态意向从追摹高蹈远引之境向把握世俗人生的转变。宋人对世俗生活倾向于更现实、更切近、更亲切的描写、记述。刘克庄这里对萍乡一带农桑情景的描写就体现了上述时代审美趣味。我们从该诗的题目也可以看到这一点。这是一组道行诗,它不同于传统的羁旅行役诗。宋人颇好以“某某道中”为题做诗,动辄便数首、十数首一组。刘克庄这里有十首。沿途看去,信笔写来。七绝形式短小活泼,便于随时记下旅行途中的所闻所见。组诗的方式既可保证一定的篇幅从而保证一定的记述容量,同时单篇之间又无必然的联系,从而容易形成一个较为松散的记述系列。这首诗就是整个系列中的一个志述环节。此诗的后两句更可以使我们看出其风土志述意味。“岁暮”云云,与前两句之景季节不合,可知是出于推想。诗人从眼前的男耕女蚕,想到了岁暮此地必然的丰衣足食。“禾”、“绢”二字分别收束第一、二两句。豳诗,指《诗经》中的《豳风·七月》。它是我国最早的农事、风俗诗,逐月记述了一年的农业生产内容和村社生活风景。其中描写岁暮是农人洒扫庭院,杀鸡宰羊,大摆公宴,互相祝福,一片丰收之年的喜庆景象。这里,诗人借这一诗境来表现想象中萍乡岁暮的情景。这种“以诗喻景”的方法与画家文同的“以画喻景”(把风景比作某画家的某一绘画作品)一样都是写景方法上的创新,其中明显的判断之意是宋诗好议论的一种特殊表现。但正是从这种对风土特征的判断、论定中我们感受到了此诗的风土志述意味。这是此类诗歌的价值所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