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六月二十七日他在望湖楼醉酒。望湖楼为五代时吴越王钱俶所建,在杭州市西湖边昭庆寺前。苏轼醉酒作五绝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第一首四句,一句一景:黑云、白雨、疾风、水天,合起来是一幅西湖雨景图。每一种景象的转换和衔接,紧凑而又迅速。刚刚黑云翻墨,猛然间白雨跳珠,紧接着疾风卷来,最后是水色如天。转换迅速,简直令人目不暇接。诗人这样安排诗的节奏,有充分的生活依据。这是阴历“六月二十七日”的雨,是盛夏的雨。诗人这种准确的观察力还反映在对具体景象的描述上。“黑云翻墨未遮山”,像打翻墨池似的黑云,还未及把整座山遮没下去,暴雨就倾盆而下了。雨前的云景,完全吻合夏天的特征。“白雨跳珠乱入船”,夏雨来势汹涌。雨点又大又急,像白色的珍珠蹦跳着,打入船舱。这种下雨的情景描述又是十分逼真的。夏雨来得快,走得也快。“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大风过去,云开雨散,留下的是“望湖楼下水如天”,湖水猛涨,水天相接的浩阔景象。诗人捕捉特征,紧扣特征,把握倏忽万变的情景,是这首诗成功的奥妙。正因为有特征,景象才会有鲜明的个性,也才会令人历久不忘。无怪乎他后来再回杭州,在《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诗中要这样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第二首写的是游湖情景,集中表现的是一个“趣”字。整首诗审美趣味盎然。
首句“放生鱼鳖逐人来”,所谓“放生鱼鳖”据吴战垒先生校注《千首宋人绝句》指:“真宗天禧四年(1020)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类,为皇帝祈福延寿。仁宗嘉祐七年(1062)沈遘知杭州,亦禁捕西湖鱼鳖。西湖宝石山麓曾建有放生亭。”放生的鱼鳖在游船到来时,不仅不避人而去,反而逐人而来。这便以鱼鳖和人的亲和,显示出诗的情趣。“无主荷花到处开”,“无主”二字值得注意,这是没有种植主的荷花。“无主”标明其自然性。“无主”与“到处”相关合,显示出荷花之多,开放之盛。真个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荷花无主、鱼鳖逐人,自然界的景、物显示出一种质朴的非人工的美,则又显示出诗人心中的野放旷达的情趣。第三句“水枕能令山俯仰”,趣味更浓。枕席船中,随着水波荡漾,满目青山,时俯时仰,这和他的《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中“青山久与船低昂”句是同一机趣。诗人以人们坐船不觉船行的体验和感受,来体验游湖情景,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但诗人写得这样笔墨含趣,却是人人笔下所无的。他以自己枕席水上的“静”,独特地反映出船的“动”,水波的“动”。船行的动,又在与群山的关系中显示出来,低昂俯仰,各不相同。最后一句:“风船解与月徘徊”,诗人干脆让船随风飘荡,任其自然,天光水影,共与月色徘徊,使诗趣更为浓郁。
全诗无论写野放之趣、旷达之趣,还是写一片机趣、妙趣,满篇诗趣盎然的深层结构中则是来自老庄的任性自然的审美情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